编者按: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一批批农村创业者正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用创新重塑田野价值。开展返乡创业行动两年来,郴州市返乡创业人员多达8.38万人,新增创办经营主体4.41万个,农村创新创业的活力正在福城大地充分迸发、竞相涌流。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沃野新章》系列报道,聚焦第五届郴州农村创业大赛部分优秀获奖项目,展现各农业企业如何在田间与实验室的对话中,在传承与变革的交织里,运用新理念、新科技、新创意、新智慧点亮乡村,为乡村全面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本期项目:《年加工大米30万吨5g数智化生产线产业示范项目》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晓露 通讯员 邓奕文 曹丽 郴州报道
走进湖南军粮生平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平米业”)的5G智能车间,只见金灿灿的稻谷经过变频砻谷机一系列工序处理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大米,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抓取包装袋,无人运输车沿着磁轨穿梭如织……从大米低温储备、装包缝包,到二次套袋、自动装箱,再到成品装车发货,整个流程只听见机器轰鸣声,难见工人身影。
湖南军粮生平米业有限公司的5G智能车间。
这里,是生平米业投资1.47亿元打造的“数智化”粮食加工厂。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生平米业深耕粮食加工领域二十余年。2023年建成的5G智能车间,是其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30万吨年加工能力、提高0.5%-1%的出米率,使其成为目前行业内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大米加工生产线。车间内117个立体仓斗构筑起1.5万吨低温仓储系统,配合瑞士布勒砻谷机、日本佐竹碾米分级设备,实现了从“一粒谷”到“一粒米”全链数字化管控。
“车间配备了中央控制室作为整个生产线的‘智慧大脑’,里面显示着每一台设备的精准数据和运行情况。”生平米业副总经理何其龙表示,只在中控室内,技术人员即可实现全程监控,实时统计生产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调整控制,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但用工成本大大减少。同时,为保证大米品质,车间采用恒温自动生产线。当温度超过限定值时,生产线会随即自动停产降温,达到适宜温度时再继续生产,通过精准控温提升稻谷活性成分留存率。
年加工30万吨稻米数智化控制系统。
如此智能化改造带来的效益显著:在5G智能车间,加工过程中不需要转运,烘干后直接通过传送运输带进仓,每天少浪费稻谷2吨。不仅损耗变少,成品的整米率高且品质好,按平均每日加工800吨稻谷的标准计算,一年可为企业增加500万元的收入。
项目有序推进,其溢出的效应也逐渐明显。依托安仁县优质稻种植资源,生平米业与农户建立订单农业模式,以确保原料品质与供应稳定性。通过公司垫资承包、农户分包分种的二八分成模式,链接农户5300个,种植订单面积达27万亩。
生平联合社日烘干稻谷1000吨服务中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扩散——企业搭建的农业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与原粮销售信息服务平台,集成农机作业服务、天气信息查询、成本管理、原粮采购等功能于一体。其中,无人值守智能采购系统对接实现了粮食价格实时查询、预约卖粮、自动过磅、质检数据追溯等功能,不仅促进了农田作业与粮食销售的数字化管理,更提高了销售效率和农户收益,构建起‘智能工厂+全链协同’的产业生态。
站在车间顶层的廊道俯瞰,金黄的稻谷正通过密闭管道涌向生产线。在这座没有粉尘飞扬的智慧化智慧化工厂里,一场静悄悄的粮食产业升级,展现了郴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也正在重新诠释“中国饭碗”的时代内涵。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何晓露 邓奕文 曹丽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粮食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