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丨做足湖南农业发展的“头”“尾”文章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罗倩 2025-02-22 20:45:23
时刻新闻
—分享—

□王义正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到了春耕备耕的时节。

如今,农业早已不仅仅是生产的“头部”问题,还需要做好销售与转化的“尾部”文章。头尾兼顾、头尾融合,正日益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长春市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积极发展生态养殖,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图片

▲2月14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原地正禾农场蔬菜基地,农机手驾驶农机在翻耕农田。

什么是“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通俗地讲,就是“粮”“畜”“农”生产在前端,“食”“肉”“工”加工在后端。

为何要做足做活“头”“尾”文章?因为只有通过“从头到尾”的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

比如,卖原粮、卖原料、卖初级产品,虽然量大,但是价格低,无疑是重复“7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的老路。

那么,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这篇文章要怎么作答?值得思考。

首先是,舞稳“农头”。

农业的“头”,就是生产端。端稳“中国人饭碗”,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是湖南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图片

▲2024年10月10日,宁远县湾井镇,农民忙着收割水稻。(李文/摄)

近年湖南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610亿斤左右,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4%的粮食,其中,水稻面积、产量居全国第1位;生猪出栏数居全国第2位。

然而,要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更多湖南粮,仍有不少路要走。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曾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图片

▲农户在采摘石门柑橘。(唐亚翔/摄)

今天我们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已不仅仅是吃饱饭,还有多元化、有营养、更健康。

因此,湖南要舞好“农头”,从生产端开始就不能只看重产量。

具体来说,要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看重产量,向量质齐飞转变。

比如,在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禽养殖上,优品种、优结构、优环境,从源头上念好“优”字诀。

比如,在种养方式上加快现代化变革步伐,提高农业机械化乃至智能化程度,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更注重精细化、标准化,从生产过程上把好“质量关”。

再比如,在理念上树牢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对粮食安全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地里和田里,认识农业要跳出农业本身。

图片

▲2024年11月23日,在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拍摄的稻种标本。(图源:新华社)

近年来,湖南以占全国2.8%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国4.4%的粮食、12.2%的稻谷,这或许并不是湖南的上限。

因为湖南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和农机大省。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框架里,湖南仍有不小的发挥空间。

根据《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湖南将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良种+良田+良技”或将把湖南的“农头”推向新的高度,在助力湖南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同时,更好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次是,摆好“农尾”。

“农尾”,即农业产业链的后端环节,包括农产品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

图片

▲祁东县黄土铺镇,一家食品企业的员工在晾晒粉丝。(图源:新华社)

摆好“农尾”,就是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放眼世界,一些国家的农产品之所以价格高,却不愁卖,根本原因就是附加值高。

同样是牛肉,一块相同重量的日本和牛价格往往能高出国内牛肉几个量级。

同样是烹饪,湘菜满满一大碗,价格可能远不及大盘子里只有一小坨的法国菜。

同样是纽荷尔脐橙,湘南产的价格难以卖过赣南的。

同样是种葡萄,法国将葡萄酿成葡萄酒,而我国西北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葡萄只能变成葡萄干,给果农带来的收益也是云泥之别。

这就是呈现在“农尾”上的附加值。而产业链尾部的反应,则是受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影响。

如果采用逆向思维,从产业链末端发力,则能以价值链思维倒逼产业链变革。

在这方面,湖南并非没有成功案例。

图片

▲南县稻虾米。

比如,我们熟知的南县稻虾米,正是靠虾的价值,对稻的绿色生态形成了强约束,以一只虾守住了一株稻的品质,从而让稻虾米的价格远超常规大米。

再比如,炎陵黄桃,正是由于在销售环节,引入了选果等品控机制,从而倒逼果农在种植过程中日益标准化。从锦绣黄桃种苗的排他性选择,挂果阶段的套袋技术普及,植保环节中的绿色生物技术引入,才让炎陵黄桃的品质越来越好,品牌越来越响,越来越卖得起价。

然而,这样的例子,在湖南还不够多。在全国叫得响、卖得好、有影响力的高附加值“湘字号”农产品还不够多,仍有不少农产品是“披头散发”地进入市场。

图片

▲炎陵黄桃。(赵劲/摄)

对湖南农业发展来说,“农尾”其实是指引农业前进方向的重要“风向标”,“风向标”指的方向对了,才能目标明确,少走弯路。

关键是,壮大“农腰”。

“农腰”,即农业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包括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同,以及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这个环节,就如同将黄豆变成豆制品的卤水一样,是农业价值实现转化提升的关键。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首先就是农产品加工业。

湖南农产品加工业是全省5大万亿产业之一。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十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纳入全省重点产业链。拥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0个。

图片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永丰街道风江村,农民在挑选红辣椒。(乃继辉/摄)

然而,对于湖南庞大的农业产能来说,仍然存在不小的空白区域需要填补。

2023年10月,湖南出台文件,规划“4×4”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其中就包括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业。这说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仍然是新阶段湖南的一项重要工作。

比如,湖南油茶的种植面积、茶油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但油茶产业的潜力,仍远未充分发掘。

目前油茶籽每斤价格约6元,加工成山茶油可以卖到80—100元每斤,但如果进一步加工成化妆品添加溶剂甚至医用针溶剂,价格还能再上几个台阶。

图片

▲油茶果。

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变革,那么从“农尾”到“农头”的反哺将是海量的。

从更为基础的粮食加工来看,目前,湖南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仍存在不小的缺口,甚至成为制约粮食产业附加值提升的重要因素。

而在畜禽领域,湖南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等环节的规模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劣势生态位。

虽然湖南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从运猪向运肉”转变,加大了产业投入,但这一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2月11日,法国最大生猪全产业链企业科普利信(Cooperl)高管团队一行到访湖南,与湖南农业集团就生猪育种、肉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等事项初步达成共识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在业界引发关注。有评价称,这或将成为湖南加速实现“畜头肉尾”的一次重要契机。

图片

▲新五丰公司生猪养殖现场。

于“农腰”来说,以农产品加工拉长产业链,从而提升附加值只是其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更为复合的产业集群。

通过地理空间上的有机整合,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良性联动,从而拉升农业的价值曲线。

在这方面,湖南是有优势的。

2024年湖南文旅产业突破一万亿元大关,社会消费活跃,“农业+文旅”“农业+康养”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

图片

▲娄底紫鹊界梯田景区风光。(曾文贵/摄)

湖南是制造业大省,在农机装备、农业加工领域具有先天优势,“农业+制造业”以工业赋能农业,大有可为。

此外,湖南地处中部,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利用好地缘优势,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湖南农业或许能走得更远。

做好“头部”农产品的特色化增值空间,壮大“腰部”精深加工和产业融合的增值文章,强化“尾部”的溢价导向和品牌思维,才能进一步“从优”“从精”开拓湖南农业发展新局面。

螃蟹文底_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罗倩

本文为粮食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s.rednet.cn/content/646946/65/1472247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