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玉米增储提信心 大国“粮仓”筑得牢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祖爽 编辑:李偲 2024-03-04 09:07:53
时刻新闻
—分享—

玉米增储提信心 大国“粮仓”筑得牢

——黑龙江粮食收储探访记

“仓里的温度和湿度怎么样?都正常吗?”春节刚过,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中储粮双城直属库五家分公司经理助理王强又开始早早来到粮库查看粮情。

跟随着王强的脚步,记者从位于仓库顶端的小门进入其中,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金灿灿的玉米粒颗颗饱满、色泽金黄,铺满了整个粮仓,走上踏粮板环顾粮仓,粮面平整如镜,细细感受,粮仓内干燥凉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玉米原香。“现在咱们所在的这个高大平房仓的装粮是7500吨,装粮高度是6米。今年春节前我们已完成这一轮玉米收购计划的80%收购量,目前正在逐步入库。”王强说。

储为国计,备为民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数万吨玉米从顺利收购到平稳入库再到安全储存,每一个环节背后的复杂和繁琐可想而知。如何解决卖粮高峰期的“排队”问题?收上来的粮食如何保证品质?仓房内应用哪些新技术新设备,保障粮食储存安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储粮集团在黑龙江辖区的多个库点,探寻大国“粮仓”越筑越牢背后的故事。

及时付粮款 卖粮更轻松

“现在卖粮跟以前大不相同,只需要‘一张卡’就能搞定所有流程,太方便了!”来自双城区希勤村的村民张晓伟在中储粮双城直属库有限公司的结算大厅里感慨。

张晓伟口中的“一张卡”,指的是中储粮“一卡通”收购系统。卖粮人在入库时办理一张磁卡,通过该卡就可完成从收购入库登记、验质、检斤、入仓、结算、资金支付等各环节业务。“车辆要先进行入门登记,收缴烟火,戴安全帽,工作人员为车辆制卡,这张卡就相当于一张‘临时身份证’,卖粮人的个人信息,车辆信息,粮食的品种、重量、检验结果都由系统自动收录,卖粮当天便能收到粮款,让农民更安心。”王强介绍。

张晓伟是当地的种粮大户,流转了1400亩土地种植玉米。“以前我们都是把粮直接卖给村镇的小商贩,经常被克扣斤两。前几年看到公司张贴了收粮公告,才把粮食拉过来卖。”张晓伟说,“去年秋收时玉米的亩产超过了1600斤,目前已经卖掉了200吨。你看,我今天早上七点来送粮,中午就能结算,第二天钱直接打到银行卡上,我这心里可踏实了!”

为稳定玉米市场价格、保障种粮农民利益,中储粮在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增加2023年产国产玉米收储规模,按照随行就市原则做好收购工作。1月中旬以来,中储粮加大在东北地区布点收购,玉米收购价格高于其他市场主体平均价格并保持阶段性稳定,最高峰日均收购量超过7万吨,缓解了农户余粮销售压力,积极发挥稳定玉米市场、增强市场信心作用。

“今年1月17日,我们库开始启动新一轮玉米收购任务,截止到1月22日已收购入库1.18万吨,库内每天卸车量2000吨,每天排队等候卸车大约60至70辆,大约一天半能卸完,最多一天卸了46车。”哈尔滨宾县直属库满井分库主任陈文沛表示,而如此高效的背后,离不开周密细致的工作部署。例如提前做好空仓验收、人员配备以及检验和机械设备检修、调试等工作,保证了随时启动收购。同时,还采取了多设收粮口,提前和延长收购时间的方法,尽最大能力加大收购量,尽量减少售粮车辆排队压车时间。

入库先“体检” 把好安全关

早上七点刚过,中储粮双城直属库有限公司的院内就陆陆续续驶入了送粮车辆,井然有序地排队等候检验人员验粮。工作人员严阵以待,从卡车驶入院门的那一刻开始,也意味着一天紧张忙碌工作的开始。

这些粮食想要顺利入库并不容易,往往需要经过扦样检验、过磅检斤等多个环节才能卸粮入库,有些不符合标准的粮还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这其中,扦样检验是粮食质量把关的重要手段,更是守住粮食质量安全必不可少的一道防线。“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儿。”仓储管理科质检员王宏梅这样形容售粮高峰时期自己的工作状态。只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内,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精密的检测仪器。“这个是检测水分杂质的,那边的仪器是检测霉变情况的……”王宏梅介绍,“门外的扦样机从每辆送粮车中扦取约三公斤重的样品,我们再对样品进行分样检测,检验室内外无交流,做到了‘认粮不认人’。”

在中储粮哈尔滨直属库有限公司,中储粮自主研发的智能扦检设备格外“吸睛”。据了解,这套设备可实现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等品种的智能扦检,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强度。例如在分样和检测环节,扦取的样品先被输送到智能分样柜进行混匀缩分,再通过管道被传送到智能检验柜中,一部分样品被用于进行自动检验,另一部分则被编号留存。原来一车粮食从扦样到检验需要40分钟,应用智能扦检设备后,单车粮食的检验时间缩短到15分钟以内,连续作业时甚至可缩短至5分钟以内。

住进“恒温房” 储粮有保障

入库的粮食要想不发霉、不变质、不生虫,既需要仓储设施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也离不开工作人员的“火眼金睛”。

哈尔滨市双城区室外温度接近零下20摄氏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延缓粮食质量劣变,但到了夏天,又该如何保证仓库内低温环境?

王强揭晓了谜底——内环流科技储粮技术系统。他介绍,这项技术的原理是冬季通过自然通风蓄冷,夏季通过内环流装置均衡温度,实现冬冷夏用、绿色循环。“夏天时从底部把凉气抽到上面来,对仓温和粮温进行控制,夏天粮温控制在20摄氏度以下,实现绿色低温储粮。”王强说。

据悉,每个粮仓都有专门的保管员进行“包仓”管理,50岁的保管员王洪波负责管理的是一个仓容7600吨的平房仓,仓库里储存的是2021年底入库的一等玉米。他点开仓库内的电子货位卡,粮食品种、收储时间、库存数量等粮仓储存数据一目了然,粮仓内温度、湿度、平均粮温等也清晰显示。“现在仓温是零下14.7摄氏度,仓湿是58.9%,粮情处于正常状态。”王洪波一边用手指操作显示屏一边介绍。

记者还注意到,中储粮通过建设实时远程在线监测平台,提高了管理效率,并全方位对储粮进行科学管理,保障粮食安全。在监控中心,记者通过远程智能监控系统看到了粮仓内的实时画面,监控室的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图像迅速被拉近放大,玉米粒颗颗分明,清晰显示在监控画面中,“就像我们拿着放大镜在看玉米粒一样。”工作人员形容。

通过在仓内铺设4层12行8列的粮情检测电缆,可实时形成“三温图”,分析出粮温变化规律,控制粮温,如果某个点位粮温升高,系统可以实现智能减温,粮食储存损耗明显降低,实现低温储粮,有力延缓粮食品质变化。

仓廪实天下安。在各个库点,记者既感受到了新技术为收粮、储粮带来的飞跃式提升,又深深触动于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担当。在这里,粮食“收得快”“看得见”“管得住”,守住管好大国“粮仓”,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祖爽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