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颗豆子的前世今生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啸林 编辑:李偲 2024-03-04 08:53:06
时刻新闻
—分享—

有这样一种食物,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人类已经食用了几千年,也有可能你刚刚才吃过。它不是别的,正是再常见不过的豆子。

豆类植物在人类文明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们虽然外表平凡,却蕴含着非凡的能量。其足迹遍布地球的绝大多数角落,不仅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变迁,孕育出特有的食豆文化,而且至今仍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豆子与文明

人类初登历史舞台时,是居无定所的狩猎采集者。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也许是因为糟糕的天气使狩猎采集变得困难,也许是机缘巧合下遗落的野生植物的种子生根发芽,人们逐渐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起初,这种以种植植物为基础的饮食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谷物无法提供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严冬里无法种植谷物,导致人们常在早春陷入饥荒;刀耕火种的粗放式种植使得地力被快速消耗……面对种种难题,豆科植物“闪亮登场”,并早早在人类食物表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首先,豆类属于优质蛋白食物,富含谷类所缺乏的赖氨酸,二者搭配食用可提高膳食中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一带,富含蛋白质的羽扇豆便早早地被当地印加人“驯化”,与玉米和藜麦搭配制成营养丰富的主食。在古印加首都库斯科,人们还将羽扇豆磨成粉,和木瓜汁混合在一起,为孩子补充营养。

其次,一些豆类植物可以在冬天低温下种植,当谷类植物缺席时可作为人们的替补食材。比如,起源于新月地带的兵豆,被称为豆子中的“哨兵”。它不惧风吹日晒、能抵寒霜,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因而也是匮乏环境中的珍贵食材。

更重要的是,豆类与谷物的轮作,还极大地促进了土壤改良。通常情况下,年复一年种植单一作物,往往导致土壤养分枯竭,需要休耕来让土地恢复肥力。种植豆类植物则提供了一种更加经济的选择,不仅可以收获豆子,生长在豆类根部的根瘤菌还可以从大气中吸收氮元素,为土壤提供天然肥料。

据记载,新石器时代的8种“奠基农作物”中有4种是豆类:小扁豆、豌豆、鹰嘴豆和苦紫豌豆。如果没有豆子,想来这些早期文明将经历更多波折。

有史学家甚至称“豆子拯救了文明”,认为正是豆类种植普及才让早期人类吃到了更多蛋白质,从而变得健壮、长寿,进而繁衍出更多人口。

豆子与文化

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蛋白质来源,豆子一度与贫困挂钩。

西方有句古老的俗语“富豪不吃兵豆”,表明在某个时期吃兵豆的习惯与穷人的身份有着密切联系。16世纪的英国诗人还将豆子斥为“潮湿洞穴中老鼠的食物”,理由是富人们能够从肉类中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只有买不起肉的穷人才会吃豆子。

不过,凭借自身的诸多“优点”,豆子在融入世界多地“舌尖文化”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诸多欢迎与喜爱,令其自身价值得到了重新定义。

比如,蚕豆在古罗马文化中便占有一席之地。早年间,在意大利中部地区,人们已经习惯于5月底收获豆子,并于6月1日举办仪式,用新收获的豆子或者豆粉烘焙的蛋糕祭祀。后来,这个节日与凯尔特人的假日合并,这就是万圣节的前身。

巴西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我偏爱的腓秀雅杂》:“吃了如此美味的‘腓秀雅杂’,一个人还能要求什么别的享受?”其中的“腓秀雅杂”,正是指在巴西盛行百余年的“黑豆饭”。

豇豆则是非洲的“灵魂料理”。尼日利亚人用豇豆泥混合熏鱼、鸡蛋、咸牛肉等7种不同的食材做成的“蒸豆饼”,是当地代表性美食。

在东亚地区,“身着”鲜艳红外套的红豆,受到人们欢迎。中国人会将其做成红豆沙,包在粽子、月饼等节日食品中。在日本,人们则会把红豆沙放在名为“大福”的甜麻糬中,并配上一种叫“蜜豆冰”的琼脂冻。

由此来看,豆子虽小,经历得可不少。

豆子与未来

步入现代,豆子也伴随科技进步与环境改变,继续拓展着与人类社会的交集。其中,大豆可谓集万千科研人员“宠爱”于一身。人们利用现代技术从大豆中榨取优质的食用油。大豆粉可作为一种高蛋白质辅料应用于烘焙食品中。从大豆中提取出的大豆卵磷脂更是具有多种用途,可用于制作冰淇淋和其他食品,以及化妆品、药品、油漆、塑料、肥皂等。

其他豆类也纷纷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比如,羽扇豆虽然营养丰富,但也一度因为生物碱含量较高,未能大范围推广。但随着科研界选育出生物碱含量很低的新品种,多国均开始大规模种植。专家预测,有朝一日,羽扇豆或将与大豆“匹敌”。

如今,伴随气候变化和粮食危机加剧,豆类作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再上层楼。因具备富含营养、有利土壤以及气候适应性较高等特点,豆子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助力全球农业粮食体系更好应对危机的关键选项之一。自2016年开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每年的2月10日定为“世界豆类日”,并系统梳理了其对粮食安全、膳食营养、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发文表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近100亿人。鉴于此,人类需要继续挖掘豆类作物的潜力,让豆类作物在应对全球环境和粮食安全挑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近年来不断提高豆类育种水平,改善栽培技术,豆类作物产量不断增长。同时,中国科研人员还向众多发展中国家传授豆类作物种植技术,为提升当地居民营养水平探索新路径。

回顾豆子的历史,莫名想起小时候读过的《杰克与魔豆》的故事:

贫穷的杰克用家中唯一的奶牛,交换了有“魔力”的豆子。初读这个故事的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笔非常糟糕的买卖。但“事实”证明,它真的很神奇——当巨大的豆蔓深入云层,勇敢的杰克不停向上攀爬,终于发现了会下金蛋的鹅,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现实中的豆子,虽然没有杰克的魔豆那样神奇,却同样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希望这颗小小的豆子能够继续不凡下去,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惊喜。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啸林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