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珍惜粮食,不只在今天

来源:红网 作者:李敖 编辑:张瑜 2021-10-16 18:11:5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2017年,在第37个世界粮食日上,袁隆平团队宣布:杂交水稻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再次刷新世界水稻单产最高记录。然而,在第41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前,袁老溘然长逝。在他逝世当天,网友的一句评论登上微博热搜:“我今天乖乖把饭吃光了”。正值第41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笔者想说,珍惜粮食,不只在今天,更在每一天。

有人也许会问,现在早已不是饥寒交迫的年代,食物品种越来越多,大家吃得越来越好、我们为什么还要珍惜粮食?毋庸置疑,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创造的一个奇迹。国家储粮局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十七连丰”,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完全自给。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70公斤以上,远远高出国际400公斤的平均水平。

然而,随着粮食产量的“火箭式”上升,人们浪费粮食的行为也屡见不鲜。许多人开始从追求“能吃上”“够吃饱”发展到注重“吃什么”“怎么吃”。久而久之,粮食不再只是生存之需。有人在饱口福的同时还要饱眼福,狂点了一大桌子菜,只要能让餐桌看起来“热闹”,就算吃不完也不可惜;也有人会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而大摆宴席,宴请结束后留下满桌残羹剩饭;更有甚者,不满足于自己吃饭,还喜欢看别人吃饭,于是,各式各样打着“大胃王”噱头的吃播自媒体应运而生,催吐、浪费严重、误导消费等行为层出不穷。

这些行为的背后,究其根本,是思想出了问题。现在不少人把“节俭”与“抠门”“寒酸”画上等号,“浪费”反而成了“大度”“有身份”。宴席之后谁都不愿意打包,生怕“面子上”挂不住。2018年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于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据测算,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学生盒饭有三分之一被扔掉。而放眼全世界,有许多人的生命正受到饥饿威胁。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世界粮食危机状况持续恶化。

日益改善的吃食条件,决不能成为我们浪费粮食的“底气”,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已令人无法忽视。粮食增产是为了让更多人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而不是让更多人浪费粮食。袁老曾痛心疾首地说过:“现在我要建议政府要出台(法规政策),把浪费当成可耻的行为,当成犯罪的行为来限它。”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对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的均构成“食品浪费”。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无疑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增添了一块压舱石。

但光有相关部门落实监管政策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为珍惜粮食付诸行动。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正是“行动造就未来。”对于身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而言,如果说袁老为我们的碗里盛满了米饭,那么我们该做的就是“盯”好手中这碗饭。首先,许多高校食堂早已划分出大、中、小份米饭的标准,我们应根据个人“肚量”选择“饭量”;其次,网上点餐要按需下单,盲目凑单满减看似优惠,实则浪费;最后,对于实在吃不完的饭菜,尽量打包处理,需知打包不丢人,浪费才可耻。

珍惜粮食贵在平时,重在坚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家喻户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训诫犹在耳畔回响。“吃光米饭”不应只在某一天,更不能只停留于口头,而应该落实在我们每一天、每一顿饭的行动上。

文/李敖(四川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李敖

编辑:张瑜

本文为粮食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s.rednet.cn/content/2021/10/16/103002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