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10月5日发布消息,目前,该省秋收生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黑龙江省已下拨1.7亿元,用于玉米和水稻收获机械改装补贴,并具体出台了科学秋收的方法,已实现丰产又丰收。(10月6日 中国新闻网)
秋收在望,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第一大省黑龙江省,由于8月末9月初,先后经历了3次台风侵袭,造成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严重,玉米、水稻出现一定程度倒伏,这种情况的存在,无疑增加了收获的成本与难度。
鉴于此,黑龙江省对现有收获所用的农机具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倒伏地块的农作物机械化收割。黑龙江省主动从公共财政中下拨1.7亿元,专门用于玉米和水稻收获机械改装补贴,这不仅能有效保障农机持有者的经济负担与后顾之忧,也能从源头上杜绝粮食浪费。
眼下,尽管粮食种植实现了机械化,农民少了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但是还不能忘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尤其是粮食收获时,不能轻易浪费。
大家明白,机械化在提高收割效率的同时,浪费也相当触目惊心。“新华视点”记者在今年8月份的调查中,粮农、农业干部、农业专家普遍反映,目前,我国农业收割机主要存在作物损失和损伤两大通用技术难题,据业内权威人士测算,部分玉米机收总损失率和总损伤率均高达10%,水稻和小麦的机收环节损失率分别为3.83%和4.12%。
由于收割机设计缺陷,难以对农作物进行高效处理,造成籽粒破裂、甚至破碎;国内种植没有统一标准,比如统一行距、田块不规整等。譬如,以玉米为例,我国种植行距在30至65厘米之间变动,各地不一,造成机械化摘穗漏摘率高,而部分农业发达国家的玉米种植行距统一,一种机械能够对各地玉米作业,损失率较低。这意味着,我国农业加大科研创新,降低收割机收割损耗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提高农机操作员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粮食收割环节造成的损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来弥补,比如,利用农机农艺融合原理,设计制造能够适应农艺特征的收割机,解决黏附、断裂等难题;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降低土地细碎程度,增加规模种植,从而利于联合收割机作业;强化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力度,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新跨越。
杜绝粮食浪费,由于“舌尖上的显性浪费”,大家看得见,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警惕,而供需端的浪费,更不容轻视。提升粮食收割环节效率,有效减少巨额浪费,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也关系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行动起来,让收割环节“颗粒无损”,从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张瑜
本文为粮食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