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阔步迈向粮食产业强省

来源:红网 作者:李偲 编辑:朱婷劼 2019-10-23 17:19:3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李偲 长沙报道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布,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保障自己的吃饭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湖南是粮食大省,粮食生产消费、收储流通、加工转化总量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湖南如何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展现湖南担当?红网时刻记者采访了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亦贤。

1、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湖南大力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亦贤: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顺应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机制的要求,大胆探索,积极推动粮食收购由“政策性收购”为主向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收购”为主转变,在确保不发生农民“卖粮难”的情况下,根据各地产量、仓容、市场情况,精准弹性启动托市收购,构建了轮换收购和市场化收购为主、弹性托市收购为辅的粮食收购新格局。2017年,全省共收购稻谷861万吨,其中托市收购87万吨,托市收购比上年减少120万吨,减幅高达61%;2018年全省共收购粮食801万吨,其中托市收购量进一步下降至68万吨,仅占总收购量的8.5%;截至今年9月,全省累计收购新早稻162.7万吨,同比减少47.9万吨,其中托市收购仅8.4万吨。

2、“仓廪实、天下安”。湖南的粮食“家底”如何得到有效保障?如何应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管理三湘粮仓?

张亦贤:今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粮食库存大清查。湖南大清查工作做到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重点检查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一共查了202家企业、1264个库点。从初步统计看,全省粮食库存情况总体较好,符合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要求。

湖南的粮食不仅储备实、数量足,而且“住”得好、管得牢。

2013年,通过争取,湖南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中央财政补助地方粮库维修改造重点支持省份。借此东风,全省共筹集维修资金17.34亿元,完成一般维修仓容191.5万吨,大修仓容277万吨,功能提升仓容230万吨,改扩建和新建仓容126万吨,全省粮库旧貌换新颜,低温绿色储粮等现代粮食仓储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同时通过新一轮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建设,全省仓储设施能力得到了全面加强,应急保供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全省现有粮食仓容达到2300万吨,食用油罐容101万吨。

为加快全省粮食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争取中央财政补助投资2.79亿元,建设涵盖省本级、14个市州和114个县(市区)三级的粮食监管信息平台,连接全省309个粮库。

坐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应急指挥调度中心,轻点鼠标,即可在智能化管理平台上查看每个粮库的粮食温度、湿度等存储、保管和安全状况,实时观看库区视频,动态掌握粮食数量、质量及存储状态变化情况;在收粮现场,农民售粮,粮库实行“一卡通”收购系统,刷卡登记、扦样质检、计量入仓、资金支付,整个流程都记录在一张小小的智能卡片里,农民只需持卡坐等粮款到账……

通过智能粮库和省市县三级监管信息平台的建设,形成了全省互联互通的智能粮食管理系统,粮食流通尤其库存管理进入信息化、现代化阶段。

3、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最为关键。在改革背景下,如何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

张亦贤:精准弹性启动托市收购,向种植者释放出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价改革信号。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减少普通稻尤其是长粒型早稻种植面积,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积极探索稻虾共养等新模式。以益阳市为例,该市以收储制度改革为契机,依托湖南优质粮油工程实施“好粮油”行动,大力推广稻虾共养模式。2018年,全市推广种植虾稻60万亩,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100万亩,帮助农户平均增收1500元/亩以上,技术先进的小型家庭种养户收入最高可达7000元/亩,是常规种植双季稻收入(2200元/亩)的3倍。南洲稻虾米2018年进驻香港市场,每公斤签约价格达到24元。种粮效益得到明显提升,种粮积极性也就能得到有效保护。

调动和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不仅关注当期的产量、收入,还关注为农民提供优质粮食产后服务。

种粮食难,守住粮食更难,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率超过8%。为适应粮食收储体制改革新形势,解决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一系列难题,减少产后损失,实现不增加种植面积的粮食“增产”。从2017年开始,湖南全面启动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9亿元,3年共统筹安排72个县市区建设粮食产后项目429个,建设日烘干能力达 61309吨。建设主体涵盖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民营企业、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通过整合产后服务资源,有效提升了为种粮农民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力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4、《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要推动我国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湖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在迈向粮食产业强省过程中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

张亦贤: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优质粮油工程”和粮油“千亿产业”工程,突出“五优联动”和以“扶大扶强扶特扶优扶品牌”为主要内容的“五扶”政策引导,引发了全系统从种植、收储、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打造绿色粮油品牌的热潮,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2018年,全省粮油产业实现加工业总产值1453.8亿元,同比增长6.8%。截至2019年9月,全省粮食行业拥有粮油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141家,拥有粮油类上市公司10家,全省14家企业跻身全国米面油食品50强。

2017年以来,湖南抢抓国家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宝贵机遇,连续3年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2.9亿元,带动地方配套投入32.4亿元,在全省推动“好粮油”行动计划、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与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通过“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和示范企业建设,引导种植优质粮食品种,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让更多的湘字号粮油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2019年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导省粮食行业协会组建环洞庭湖地区稻米产业联盟和湖南食用植物油产业联盟,打造“洞庭香米”和“湖南菜油”两个省级公共品牌。这不仅标志着全省稻米、食用植物油产业告别“松散无序、各自为政”的纷争局面、驶入“抱团取暖、集团作战、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也为下一步有序推进挂面、米粉、杂粮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路径和方法。

来源:红网

作者:李偲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s.rednet.cn/content/2019/10/23/614826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