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有黑龙江五常市米农向记者哭诉,本地原产大米无人收购,米商购进域外大米进行掺兑出售,涉及同村200余户米农。对此,五常市农业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证实,此消息属实,多部门鼓励米农举报造假米商,一经发现使用域外水稻冒充五常大米的企业,将进行严厉打击。(12月5日《新京报》)
“五常大米”品质优良,受到消费者追捧,但也让造假者垂涎,以至于屡遭“李鬼”冒充。近几年,五常大米掺假问题屡屡被央视、新华视点等媒体曝光,当地相关部门也多次表态要下大力气打击造假掺假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五常大米的掺假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黑龙江省五常市农业局局长伊彦臣日前透露,真正的五常大米每年产量约为65万吨,而目前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90%以上的“五常大米”是假冒的。
90%以上的“五常大米”是假冒的,这里有巨大利益吸引造假者趋之若鹜,也有地方整治“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作为当地政府部门,他们对五常大米的产量应该是清楚的,但由于当初没有大力度制止造假行为,使一些大米加工企业从中获利,一些人看到了其中有“油水”可捞,也就不断跟进,从而形成了数千家合作社和几百家大米加工企业的规模。这些合作社和加工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制假掺假。五常市现有数千家合作社和几百家大米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560万吨,区区60多万吨正宗的五常大米实在不能给这些企业解渴,只能掺假维持生产。因此,发展到现今天的地步,当地有关部门即使花再大力气按“葫芦”,也自然而然浮起“瓢”了。
90%以上的“五常大米”是假冒的,与当地监管不严,标准不清有关。现在的“五常大米”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当地甚至以“调和米”为由包庇和怂恿掺假制假。在五常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一份报告中,对“调和米”的阐述并将其分为三种:一是由外地稻米和稻花香调和而成;二是由五常地产稻米和稻花香调和而成;三是外地稻米和五常其他品种稻米调和而成。这就使五常大米真假难辨。有了这样宽松的条件,作为加工企业,在“五常大米”这一品牌的标签下,自然以“调和米”为由,公开进行造假掺假。
“五常大米”自古以来就有着“米粒珍珠碧,方圆十里香”的美誉。目前,已先后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地理标志产地证明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90%以上的“五常大米”是假冒的,严重影响了五常大米的品牌形象。对于掺假造假的问题,不是一味药就能根除的,但如果当地政府部门真正想治理也是完全可以整治的。当地五常大米掺假行为已公开化,米农也已不断向有关部门反映,许多大米加工企也已毫无遮掩地承认有掺假行为,那么,当地专业部门如果认真查处,就会有效遏制这种造假、掺假行为的发生。另外,要想整治五常大米掺假造假的问题,有关部门不能搞运动式、“一阵风”式的执法,更不能简单的一刀切,需要拿出重拳出击的治标之策。在帮助企业搞好转型升级、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出现成效。
来源: 四川在线
作者:胡建兵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