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食用调和油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国企陆续公开配方配比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偲 2017-12-28 09:42:43
时刻新闻
—分享—

  食用调和油配方比例长期以来被视作行业“最高机密”。但以中储粮、中粮等为代表的国企陆续公开调和油配方配比……

  食用油新国标或明年实施

  在12月26日中粮福临门食用调和油新品发布会上,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证实,新制定的食用油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已经通过,预计明年将正式实施。“新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今后要求调和油必须标注油品成分配比,但含量在2%以下的可以不标”。

  据王瑞元介绍,食用调和油领域,以次充好、混淆概念的不在少数。“打着橄榄调和油旗号,实际上成本很高的橄榄油在产品中占比只有0.8%;还有打着花生调和油旗号,其实花生含量不到2%。造成这种乱象的根本原因就是10多年前酝酿制定的国标《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一直难产”。

  中国是食用油消耗大国,我国油脂市场上不仅有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人们喜爱的大宗食用油,为满足消费者营养和风味的需要,食用油市场上还有数以百万吨销量的食用调和油。而食用调和油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品油按照营养和风味的需要,按一定比例科学调配制成的食用油,不仅脂肪酸组成的平衡性好于单一食用油,还含有单一油品所不及的多样营养成分。

  但由于调和油的相关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目前食用调和油领域存在一些企业不公开调和油的产品配比,甚至用低价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却用高价油品来为调和油命名。

  这种乱象或将在明年得到改善,在此次福临门的发布会上,参与食用油国家标准制定的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常务副会长、江南大学教授王兴国也证实,新国标已在2016年10月厦门举行的编委会会议上通过了,新国标GB2716将原来的4个标准合并在一起,所有食用油标准都是以这个为标准,其中对调和油就明确规定,必须标注各种成分占比。“新国标要求强制标注油脂配方比例,对脂肪酸比例标注则不做规定”。

  对于即将出台的新规,据网易财经了解,目前食用油行业多家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相应标识调整。如此次福临门此次即将推出的新品其外包装上明确标注各种油品的占比含量:玉米油37%、菜籽油35%、稻米油13%、花生油10%,亚麻籽油5%。而包括汇福、长寿花、古船、鲁花在内的多个品牌也在其配料表中表示所添加的不同食用油的占比。

  揭乱象:掺什么掺多少企业说了算

  看得清楚、吃得明白是消费者的基本诉求,然而个别食用油企业利用国标空白“暗箱操作”,以廉价油冒充名贵油欺骗消费者,令食用油市场乱象丛生。

  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多数食用调和油是以廉价的大豆油或菜籽油为主,一些油品加上少量花生油、坚果油等就摇身一变成为“贵族油”;有些调和油尽管在名称上突出其配方中最昂贵的油品,也会标注产品配料,但油料的具体含量和配比却并未公布。

  乱象背后是利益驱动。业内人士透露,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而100元的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利润可达6元。因此,粮油企业往往对调和油“趋之若鹜”。

  然而,近年来,“什么油贵标什么、什么油便宜含量就多”的行业潜规则却屡屡碰壁。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报道的食用调和油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的诉讼案例不下十例。部分企业受到地方食药监、工商部门处罚,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曝秘方:吃得健康首先要吃得明白

  我国是食用油消耗大国,食用调和油在市场中占相当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不合理的油品摄入可能危害百姓健康。例如,亚麻酸摄入不足、比例失衡,会影响婴儿智力发育,导致肥胖、免疫力低下、亚健康等问题。

  据中粮油脂副总经理、中粮福临门食品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荣介绍,此次中粮推出的营养家调和油产品,做到了原料、微量元素“双公开”。其中,玉米油、菜籽油、稻米油、花生油、亚麻籽油,以及亚油酸、亚麻酸、角鲨烯等微量元素的配比和含量一一清楚标示。

  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认为,公布配方配比将有效助推调和油行业更加公开、透明,加快调和油行业重新洗牌,并有效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促国标:破除利益藩篱解决技术难题

  事实上,导致目前食用油市场乱象的原因之一,便是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缺失。

  2004年,我国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个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新国标”)就已正式施行,标准明确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这其中,在终端销售市场比例日趋扩大的调和油国家标准却仍“缺席”。

  《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制定工作,并形成过征求意见稿及送审稿。最近一次与调和油有关的政策举措是2013年底国家卫计委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征求意见稿),提出调和油产品的标签应当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中粮营养健康院专家王满意表示,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久久不能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效准确的检测方法,此外,一些企业的既得利益难以协调也是重要原因。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