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粮食比价大调整 稻米市场压力增
2021-03-19 16:22:57 字号:

长期以来,国内稻谷、小麦、玉米的比价关系通常表现为稻谷>小麦>玉米。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玉米价格涨势一骑绝尘,使得我国粮食比价出现了颠覆性变化,给稻米市场带来新的压力。

稻谷、小麦和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品种,其中稻谷和小麦为我国的主要口粮,玉米是我国重要的饲料原料和工业用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稻谷和小麦的价格均要高于玉米,三者比价通常表现为稻谷>小麦>玉米。

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灾害性天气、养殖业快速复苏和全球通胀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小麦、稻谷市场走强。由于玉米价格涨势一骑绝尘,使得我国粮食比价出现了颠覆性变化,并将给后期稻米市场带来新的压力,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粮食比价颠覆性变化

2010年以前,虽然粮价一直在波动中,但无论是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还是市场收购价格,早籼稻与小麦、玉米的价格均较接近,中晚籼稻和粳稻价格相对更高。2010年以后,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持下,稻米市场走势“一枝独秀”,稻谷与小麦、玉米的比价也持续走高。至2015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为2700元/吨,小麦最低收购价为2360元/吨,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为2000元/吨,三者的比价为100∶87.4∶74.1。此后,玉米因临储库存庞大,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价格出现快速下跌,与稻谷的比价创出新低。2017年6月底,全国早籼稻平均收购价为2628元/吨,小麦收购均价2464元/吨,玉米收购均价1629元/吨,三者的比价为100∶93∶61。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临储玉米的快速去库存化,玉米产需矛盾逐渐缓解,并由产大于需逐步转为供应偏紧,价格也开始稳步走强。而稻谷因临储库存庞大,最低收购价连续下调,市场走势持续低迷,玉米与稻麦的价差逐渐缩小。2019年6月底,全国早籼稻平均收购价降至2422元/吨,同期小麦价格为2276元/吨,玉米价格上涨至1851元/吨,三者比价为100∶93∶76。一年后,三者比价调整为100∶91∶80。随着2020年下半年玉米价格快速上涨,玉米价格与早籼稻价格迅速拉近。到2020年12月底,早籼稻平均收购价为2620元/吨,小麦价格为2408元/吨,玉米价格达2493元/吨,三者比价为100∶91∶95,已基本接近。

进入2021年后,玉米价格上涨幅度继续领先,到2021年2月底,早籼稻全国 平均收购价为2642元/吨,小麦价格为2503元/吨,玉米价格上升到2859元/吨,三者比价为100∶94∶108。玉米价格不仅历史性地高于早籼稻,且比粳稻的全国平均收购价格2712元/吨高了147元/吨,比中晚籼稻的2855元/吨也高了4元/吨,首次破天荒地处于主粮价格的“塔顶”。

稻米市场面临新压力

本次粮食比价变化是历史性的,将对整个粮食种植结构和市场走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稻米市场也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

稻米市场上涨压力增大。

去年以来,玉米因产需存在缺口,出现持续上涨。由于稻谷、小麦和玉米三者的供求基本面不同,稻谷和小麦因产大于需,供应较为充足,价格涨幅明显落后于玉米。但粮食品种之间天然的存在联动关系,随着玉米价格持续创出新高,已经并将继续推动稻米价格上涨。同时,由于玉米价格全面超过稻谷,将推动稻米替代玉米快速增加,刺激稻谷需求增加,改善稻米供求关系,进而推动稻米价格上涨。

当前,国内市场因受非洲猪瘟疫情、进口玉米大量到港、替代供应增加等因素影响,春节后玉米价格出现回落,但猪料比依然较高,难以改变养殖业继续扩张的趋势,将继续刺激玉米需求增加,进而推动其价格走强,中期仍有再摸前高的可能。只要玉米价格能保持高位坚挺,后期国内稻米市场就将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

稻谷稳面积压力增大。

因玉米价格涨幅较大,种植效益迅速提升,以目前的收购价格测算,玉米的种植效益将明显好于水稻和小麦,将刺激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由于我国耕地有限,势必会导致水旱争地现象发生。而我国小麦种植主要以冬小麦为主,受玉米的影响不大。因此,玉米和水稻争地的矛盾可能会较大,尤其在东北地区可能会更加严重,黑龙江粳稻种植面积减少的可能性较大。

另外,去年我国大豆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大,虽然总体涨幅不及玉米,但远高于水稻,因此,也可能会对稻谷生产带来压力。

受此影响,预计今年水稻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的难度很大,如地方政府没有更加有力的举措,在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的同时,水稻种植同比可能会有所减少,其中东北地区粳稻种植面积下降将不可避免。

稻谷库存下降压力增大。 

由于此前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连年启动,而竞价销售成交率不高,导致临储稻谷库存持续增大,去库存化成了老大难问题。

但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玉米价格快速上涨,带动整个粮食市场持续升温后,国内大米加工企业、贸易商及生产者等的囤粮意识大幅提升,刺激国内稻谷需求增加,推动临储稻谷拍卖成交大幅提升。2020年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达到1720多万吨,同比增加近四成,刷新历史纪录,加上定向销售的超期储存2000万吨稻谷,2020年政策性稻谷去库存出现了实质性下降拐点。目前玉米价格仍全面高于上年,而储备稻谷和临储稻谷出库价格相对较低,替代效益更好,预计今年储备稻谷和临储稻谷的成交情况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我国稻谷库存持续偏高,去库存速度加快本来是件好事,但若在整个社会对粮食供应存在焦虑、市场投机氛围较为浓厚、稻谷库存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却会给社会带来焦虑情绪,很容易让市场出现错判和误判,进而可能造成粮价非理性大幅波动。因此,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还应做好舆论引导,避免市场主体出现非理性抢购、囤粮。

粮食安全基石需筑牢

确保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相对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我国口粮绝对安全有充分保障,稻谷库存庞大,总量够全国人民食用一年,但在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仍不能避免农户惜售、企业抢购和市场主体囤粮现象的发生,给市场稳定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避免粮价大起大落,把粮食安全的基石筑得更牢,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首先,要树牢大粮食观念。

要确保粮食安全,在粮食总量供应安全的同时,更要注重各粮食品种之间的结构平衡,单个品种库存充足并不能使粮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各粮食品种之间内部的结构也要合理,比如,稻谷三大品种之间的结构要合理,优质稻与普通稻之间的比例也要合理。目前我国黑龙江的粳稻库存偏高,普通稻库存偏大,后期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较重。

其次,要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

粮价过低或过高都会对粮食安全产生较大影响,粮价过低,挫伤农户种植积极性,将导致产量下降,需求增加。反过来,粮价过高,将导致产量过大,需求萎缩,库存 增加。这方面的教训不少,前几年,因玉米临储价格较高,刺激产量连年增加,临储玉米库存超过2亿吨,导致后期玉米价格出现持续低迷。而连年的低价又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产,最终出现了较大的产需缺口,导致去年下半年以来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因此,在引导农户种植时,要有前瞻性,要提前进行预判,避免稻谷走玉米的老路,避免粮食市场大起大落。

第三,要积极落实藏粮于技方针。

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稻谷面积难以增加的情况下,只能依托科技进步,加快种子研发,通过提高稻谷单产来提高总产量,增加优质稻的生产,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要。目前,我国水稻的单产和质量居于世界前列,但玉米和大豆的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60%,单产提升的空间非常大。如果玉米和大豆的单产能够迎头赶上,则在现有种植面积情况下,可以实现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大幅增加,将极大提升我国粮食的供应能力,减少与水稻等口粮进行争地,有利于筑牢国内的粮食安全基础。

第四,要管控好粮食需求。

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供应的同时,要加强对粮食需求端的管控,避免因出现人畜争粮、人车争粮,增大粮食不安全的因素。玉米本次上涨主要原因是养殖业复苏,对饲料玉米的需求快速增加,加上工业用玉米(包括乙醇汽油的生产)需求也居高不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口粮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必须保证绝对安全,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发展其他的粮食需求。

第五,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是我国新时期的粮食大政方针,但也可适度从国际市场进口。只要我们自己的产能确实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能端稳自己的饭碗时,就完全可以在国际粮价低迷时,大量进口粮食以充实国内粮食储备,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而不必拘泥于进口比例。目前我国有资金、有仓容、有技术,在这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时期,适当增加一点粮食库存总体利大于弊。在国内耕地有限、产需紧平衡的情况下,抓住国际粮价低迷时多进口一点粮食是增加国内粮食库存的好办法,前提是进口的粮食不能冲击国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同样,在国内粮食库存充足时,也可以在国际粮价较高时进行出口,既可以赚取差价,也可以平抑国际粮价,实现双赢。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郑红明

编辑:李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