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形势,国际市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产能更具特殊重要意义。应从粮食生产、储备、进口以及节约粮食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评价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有很多,近日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出了“安全保障”类指标,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粮食安全的约束性指标。相关指标成为测度我国坚决保障粮食安全信心和决心的标尺,不仅释放出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而且对于抓紧抓好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
在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中,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发展与安全大局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然而,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农业现代化仍是突出“短板”,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形势,国际市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产能更具特殊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端牢中国饭碗,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从粮食生产、储备、进口以及节约粮食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实施分品种保障策略,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抓好土地和良种两个关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稳定并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发展,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扩大绿色优质粮食供给。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提高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储备粮“定海神针”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建立比较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和粮食应急保障机制,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十四五”时期,要深化粮食等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充实政策“工具箱”,保障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和运行平稳,确保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适度进口是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重要农产品国际合作,健全农产品进口管理机制,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开辟粮食多元化进口渠道,发挥进口调节作用。培育国际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积极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加强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力。
开展节约粮食行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举措。在生产流通环节,可以通过采取节粮减损技术、推进粮食产后服务等举措,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损耗;在粮食消费领域,应积极倡导文明消费,加强粮食安全教育,大力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社会新风尚。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