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3万亿斤再出发:粮食产能提升重在大豆单产

来源:新华财经 编辑:李偲 2024-04-11 09:19:35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财经北京4月10日电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对于在行动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要指引。

新华财经记者调研发现,各地在提升技术水平、给予补贴政策等方面发力,积极推动大豆稳产保供,提升大豆单产将是未来的着力点。

粮食产量连续9年超1.3万亿斤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从2007年粮食产量站上1万亿斤台阶后,我国粮食产量在2010年、2012年、2015年连续提升,迅速跨越过1.1万亿斤、1.2万亿斤、1.3万亿斤大关,实现在高基数上的再突破。截至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以下所有数据皆来自国家统计局)

记者整理发现,从2007年至2015年粮食产量的快速突破,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迅速增长,当前作物播种面积处于历史高位。

我国粮食单产也在同步提升。近年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速放缓明显。2007年至2015年,我国粮食单产从4402.11公斤/公顷提升至5553.02公斤/公顷,2015年至2023年,我国粮食单产进一步提升至5845.33公斤/公顷。

南京农业大学钟山首席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晶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想可持续地获得目前和今后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食物消费数量,就必须不断提升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水平。

粮食主产区的单产水平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主产区粮食的单产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国粮食总量。分地区来看,2023年,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内蒙古、河北的粮食产量总和占据全国粮食产量的“半壁江山”。

从单产绝对值来看,2023年,上海、新疆、吉林、辽宁位居全国前四位,均在7000公斤/公顷以上。

大豆单产仍是提升重点

多年来,黑龙江省承担着我国粮食生产重任。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1557.64亿斤,占全国的11.2%,创下历史第二高的成绩,这已是该省粮食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

2016年至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产量从1480.76亿斤增长到1557.64亿斤,水稻、玉米、大豆的单产均实现了增加,但总体平均单产从5300.50公斤/公顷下降到5282.61公斤/公顷,相较于吉林省的7186.4公斤/公顷、辽宁省的7163.5公斤/公顷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记者采访了解到,黑龙江省总产占比和平均单产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结构调整,单产相对较低的大豆种植面积增加所导致。为做好稳定和增加大豆产能方面的工作,2022年、2023年,黑龙江省连续扩大大豆播种面积,维持大豆播种面积在7000万亩以上,但大豆的单产仅相当于玉米的四分之一左右。

业内专家指出,与国际大豆生产相比,我国大豆单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据2022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大豆单产为131.83公斤/亩,仅为全球的72.16%、美国的59.38%、巴西的62.98%。

为进一步促进省内大豆增产,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建议扩大耕地轮作试点面积,对于省内符合耕地轮作条件的地块全面给予补贴,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建议国家出台大豆种子包衣补贴政策,逐步杜绝农户白籽下地,全面提升大豆生产用种质量。

目前,多地正积极施策力争大豆增产,并予以政策支持。如辽宁省农业农村厅表示,要对大豆生产持续加大支持力度,落实生产者补贴资金,大豆亩均补贴标准比玉米高不低于350元。落实耕地轮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玉米等作物与大豆轮作。实施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全生育期精准调控技术,大豆提升20—50公斤。

产业链堵点有待进一步打通

记者调研也发现,多地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土地分散、种子产业链有待提升等不利因素。

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农户土地流转和承包地托管经营等方式,将各家各户耕地集中起来,使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在全国领先,但是一些农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面临着土地不集中连片的问题,影响了粮食产能的进一步释放。

肇东市鑫伯利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单玉恒说,由于土地分散地块偏多,在无人机喷洒农药和叶面肥的时候,经常是把农药喷到别人家的地块;在大垄密植基础上推行的水肥一体化项目,同样由于土地分散,导致大机械很难实现连片作业。

此外,种子产业链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去年,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种子协会在全国做了一个调研,共性的难题就是西北优质的制种基地地租在涨价,两年时间里翻了一倍。这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政策为种企降低成本。”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项目办主任孙九超说。

据受访企业反映,制种育种除了面临着成本高企之外,种子品质界定还局限在实验室,缺乏经自然生产条件筛选和界定的优质品种。种子产业亟需打通从实验室到土地的传导链条,形成覆盖科研、繁育、生产、推广的产业链,才能进一步助力粮食增产。(记者马悦然、邢路续、王晓林、李宇佳)

来源:新华财经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