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报告显示中国农业以较低碳强度支撑粮食安全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舒 编辑:李偲 2023-04-03 10:19:58
时刻新闻
—分享—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

3月31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论坛暨第十六届农业环境峰会发布了《2023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院士表示,《报告》是中国农科院发布、国内首份农业农村领域低碳发展并持续跟踪研究的报告,展现了我国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是我国农业农村践行绿色发展的有力证明。

我国农业碳排放总体强度较低

要实现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和减排固碳,首先要摸清现状。《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碳排放总体强度较低,单位农业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及人均农业人口碳排放均远低于美国。碳排放强度一般指碳强度。碳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关键排放环节是化肥生产和施用,占碳排放强度的79.7%~89.5%。

从碳排放强度的时间变化来看,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和专项行动,其中每年投入1000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能提高节水灌溉等新技术采纳率,又可以抑制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粮食增产与碳减排协同作用。数据显示,2003年以后,我国进入了粮食安全和碳排放的脱钩期,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农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单位粮食产量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此外,我国大豆、马铃薯、甘蔗等单位农作物的碳排放强度也呈下降趋势。

减排举措上,我国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农业减排固碳战略、政策和技术措施研发推广等,已基本建立了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政策和技术体系。如构建秸秆还田下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的稻作新模式,实现水稻增产最高达8.8%、氮肥利用增效超过30%、稻作节本增收8.3%~9.7%和甲烷减排31.5%~71.7%的显著效果。在育种方面,我国培育并推广节水抗旱稻,每亩稻田甲烷排放降低90%~95%,在安徽、湖北、浙江、海南等地年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降低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方面,2020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比2016年减少12.3%,测土配方施肥19.3亿亩次,比2015年增加17.7%。同时,2020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甲烷和氧化亚氮减排率超过30%。

低碳农业急需全链条整体解决方案

“然而,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报告》发布人、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说。总体上看,我国低碳农业涉及生产环节多、覆盖面广,需要更加深刻的调整和变革,需要一系列全方位而非单一方面的解决方案。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在减排固碳的同时,还要做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区域适用性低碳农业综合模式集成度较低,种植业和养殖业较难实现真正的结合,导致贯穿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全链条整体解决方案构建难度较大。

《报告》同时指出,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低、减排模式集成不足,低碳发展与提质增效未形成合力。梅旭荣介绍,在种植业减排方面,我国种植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基数大,缺乏颠覆性的增产减排关键技术,需要进一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路径和丰产减排协同生产模式。在养殖业减排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禽养殖量大且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存在畜禽遗传育种滞后、规模化比重不高、优质饲草料不足、疫病多发频发和种养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繁殖效率与生产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单位动物温室气体排放因子高,需要不断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实现高效养殖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

此外,农田草地固碳的巨大潜力尚待挖掘,突破性固碳技术缺乏,激励政策措施仍需深化。如在农田土壤固碳方面,目前,我国农田碳汇技术创新和引领性不足,国家科技计划和专业研究机构投入强度较低,成熟高效的农田碳汇技术和产品不够。而对草原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碳汇能力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

协同推进丰产增效与绿色低碳发展

农业农村如何更好地走向绿色低碳的未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编制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科技创新需求清单。当前,细致做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各项工作,要组建跨单位、跨学科、跨团队的合作机制,聚焦瓶颈和短板,加强稻田甲烷减排、畜禽低碳减排、农田碳汇提升、农机绿色节能、可再生能源替代等农业农村绿色低碳核心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工作,示范先进适用的减排固碳技术,形成适宜不同区域的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并在示范区推广,稳步推进生态低碳农业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报告》建议,协同推进丰产增效与绿色低碳发展,降低农业排放强度。具体而言,实施稻田甲烷减排丰产技术创新,强化稻田水分管理,推广稻田节水灌溉技术,改进稻田施肥管理,选育推广高产优质低碳水稻品种。在肥料方面,研发农用地氧化亚氮减排增效技术,推进氮肥减量增效,推广新型肥料产品、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推进有机肥与化肥结合使用。在养殖上,要创新牛羊等反刍动物高效养殖与肠道甲烷减排协同技术,改进畜禽饲养管理。

在碳汇方面,则要提升农业碳汇能力,推进农业生态价值转化。开展农田土壤固碳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农田土壤固碳技术产品,推进技术集成创新,组装集成一批适用不同区域的农田土壤固碳技术。在种植方面,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有机肥施用、秸秆科学还田、绿肥养殖、粮豆轮作等技术,建立农田土壤固碳技术体系。同时,开展人工草地固碳增汇技术创新与示范,进一步增加碳汇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舒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