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产业链推动节粮减损 让节约变增产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韩一军 韩亭辉 编辑:李偲 2023-04-28 09:20:46
时刻新闻
—分享—

我国粮食全产业链减损对策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保障粮食供给稳定是我国应变局、开新局的基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内部压力和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外部挑战,深入推进节粮减损工作相当于增加了“无形良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节粮减损工作涉及粮食全产业链各个环节,需要协同联动,系统发力,综合施策

图片

一、我国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成效

生产环节。粮食的损失集中在收获过程中,主要受农机性能、机手技术能力与粮农节粮意识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粮食机械化收获效率不断提升,粮食机收损失率有所降低,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年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了一个百分点。

仓储环节。我国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全国标准粮食仓房仓容达到6.8亿吨,较“十二五”末增加1.2亿吨。针对农户储粮损失率高的实际情况,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解决粮农烘干能力不足、储存设施简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500多个、农户科学储粮仓近1000万套,基本覆盖全国产粮大县,可使覆盖区域内粮食损耗浪费和霉变损失平均降低4个百分点,推动农户储粮从“路边晾晒、自然风干”逐步向专业化、科学化、社会化服务转变,促进粮食减损提档升级。

运输环节。我国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的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粮食物流设施不断完善,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全部打通,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原粮散粮运输、成品粮集装化运输比重有所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升,粮食运输装卸环节的损耗不断减少。

加工环节。针对粮食加工过精过细问题,国家科技计划围绕大宗面制品、米制品和油料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突破绿色加工、适度精炼技术、高附加值制造技术以及质量安全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助力解决我国粮油过度加工造成的营养素流失、蛋白质功能损伤等问题。

消费环节。随着“光盘行动”的开展,粮食在消费环节的浪费得到有效遏制。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明确了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将节约粮食从倡议号召提升为道德约束与立法保障并行,为减少粮食消费环节的浪费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我国粮食全产业链减损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各环节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全产业链节粮减损仍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如生产环节,受土地规模小、细碎化程度高的影响,粮食收获机械仍以损失率相对较大的中小型收割机为主。仓储环节,由于小农户集约化程度低,对粮食存储设施投资较少,储粮条件简陋,农户储粮损失仍不同程度存在。运输环节,当前我国粮食运输仍以袋装运输为主,一般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袋装、袋运、袋卸,过程中会造成一定浪费。加工环节,由于过分追求“精”“细”“白”,粮食加工企业过度精深加工现象严重,同时粮食加工副产品利用技术处于起步阶段,麸皮、稻壳、碎米等加工副产物难以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粮食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较低。消费环节,铺张浪费和过度消费仍有发生,公共食堂和餐饮商家在配餐时存在着不合理配给问题。

三、推动我国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建议

细化生产环节减损工作标准,推进粮食精细收获。一是细化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耕作方式的生产环节减损方案,因地制宜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玉米单粒精播、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种肥同播等关键技术;修订完善不同粮食作物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规范;建设节粮减损示范区,加大生产环节减损的试验示范力度。二是通过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集中连片耕种,降低土地细碎程度,为收割机械高效作业创造条件;在品种研发培育和栽培方式优化上做好节粮减损配套工作,推进粮食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三是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农机驾驶员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定期培训;完善制定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契约内容,推动最高损失纳入服务样本合同条款,增强农机服务主体的节粮意识。四是在加强爱粮节粮宣传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补贴或支持措施,鼓励种粮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村集体和合作社为主体组织粮食捡拾工作。

优化粮食产后技术服务体系,提升粮食产后服务能力。一是加大对粮食烘干设施体系建设的补贴力度,引导鼓励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烘干机械,帮助解决土地、用电、用油等实际问题,做好烘干机械购置和使用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等服务工作,鼓励已购烘干机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有偿烘干服务,提高烘干机使用效率。二是为农户配备经济实用的新型储粮装具,提高农户储粮技术水平,最大程度地预防由于鼠害、虫害或保存不当造成的粮食损失。三是研究探索社会多元储粮新机制,开展“代农储存、代农加工、品种兑换”等服务,着力解决小农户日常粮食储藏保管不科学的问题。

推动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粮食流通“四散化”发展。一是根据现有的粮食流通格局和实际,将粮食流通主要中心城市、港口城市作为物流核心,大力培育、发展中大型粮食流通企业,组建大型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综合仓储、运输、批发以及信息中心等功能,并以此向周边城市进行辐射,形成粮食物流联合体,整合各类粮食物流资源。二是实施铁路转运站及专用线改造,加快粮食集并和分拨网络建设,提高粮食物流系统信息化水平,提升粮食快速中转能力。三是完善重要通道和节点的散粮配套设施,推广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四散化”运输模式,通过密闭管道运输,降低粮食运输损耗。

提倡绿色、营养、健康的消费理念,优化调整粮食产业结构。一是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消费者了解过度加工的危害,树立科学的膳食习惯和消费观念,逐步扭转市场片面追求“精”“细”“白”产品的消费倾向,从根本上减少供给端因粮食过度加工而造成的损失。二是加快粮食加工技术工艺升级和设备更新,让适度加工的粮食外观和口感能够满足市场需要。三是建立健全适度加工标准体系,引导相关市场主体践行粮食适度

加工标准,带动粮食加工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依规引导高耗能、高耗粮的低端低效粮食加工产能退出。树立爱粮节粮意识,遏制消费环节浪费。一是强化社会教育,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在全社会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二是提倡公共食堂采取提前报餐制按需备餐,鼓励餐饮商家推出分量不同的主食选择以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在点餐界面上向消费者提供菜量信息并提示按需点餐。三是加强物资供给保障,引导家庭按需购买、科学储存、充分利用食材。

建立健全节粮减损长效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一是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节粮减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应对粮食在生产、仓储、运输、加工和消费全链条各环节减损面临的挑战,完善节粮减损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全民参与的长效机制。二是推动建立国际粮食减损合作机制,加强在节粮减损联合研究、技术示范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节粮减损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韩一军为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韩一军 韩亭辉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