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岳阳作家陈启文笔下的“中国饭碗”

来源:岳阳日报 作者:徐颖 编辑:李偲 2023-04-10 16:27:59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岳阳作家陈启文多年来持续关注农村农业发展,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人物采访,写出了《共和国粮食报告》《袁隆平的世界》《中国饭碗》等与粮食有关的代表作。近日,《中国作家》杂志社主办的2022年度“全国报告文学排行榜”正式发布,《中国饭碗》入选年度榜单。

中国的粮食现状如何?中国人在21世纪能不能养活自己?如何构筑起中国粮食安全岛?大国粮仓追梦人、岳阳作家陈启文笔下的《中国饭碗》探寻了什么样的答案?

“养命的粮食,依然是我最关注的东西,这也是源自生命本能的关注”

“我是一个贫寒的农家之子,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洞庭湖和长江中游交汇处的一片冲积平原上,在这片洪水泛滥、灾害频仍的土地上,祖祖辈辈在田里苦苦刨食,却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南瓜萝卜当杂粮,红薯要当半年粮’。”陈启文说:“我在乡下生活了17年,这让我从小就本能地懂得稼穑之艰辛,也曾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过饥饿的滋味。1979年,我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此吃上了‘国家粮’,端上了‘铁饭碗’,但那养命的粮食,依然是我最关注的东西,这也是源自生命本能的关注。”

守着肥沃的土地,为何总会挨饿?成长过程中的悖论和用生命去体验饥饿的滋味,驱动着陈启文将关于粮食作品的写作,设定为“用粮食记录生命的历程,也是用粮食回溯历史的历程”。

2009年,为追溯新中国60年粮食之路,陈启文采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时隔10年,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邀请下,他又撰写了一部以“中国饭碗”为主题、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之路的长篇报告文学。

图片

《中国饭碗》立足于民生,扎根于时代,将中国由古至今的粮食问题凝结为一篇序章和五个主要章节。着眼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农业生产实践,关注中国人为筑牢守好大国粮仓作出的不懈努力,深切关注中国人现在和未来的吃饭问题。

《中国饭碗》是作者用脚“走”出来的。为了确保获得大量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作者进行了大范围的实地调查,走访了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国内主要粮食产区,从不同角度采访了种粮农民、科技工作者、粮食销售商、粮库护粮员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历史事件亲历者进行了口述实录。

不少学者和评论家认为陈启文抓住了重要的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人物,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铺开内容,并且夹叙夹议,通过以古论今、中外对比等多种写作手法让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给读者带来丰富人文地理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评论家张陵认为:在中国当代作家里,还没有哪一个人像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那样想得那么多,想得那么准,想得那么深,想得那么接中国现实的“民生”地气。可以说,他是思考“中国粮食”问题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粮食”的思想家。

“解决粮食问题之关键何在?这是人们最关切的,也是我想要探悉的。”

谁能养活中国?这是一个来自世界的追问。而要养活中国,关键是要解决数千年来一直困扰中国的粮食问题。那么解决粮食问题之关键何在?这是人们最关切的,也是陈启文想要探悉的。

图片

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陈启文从“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等关键点一个一个切入:透过小岗村的命运变迁,折射一个国家的命运;从北大荒开垦之初的刀耕火种、人拉肩扛,到大型机械,再到如今的精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无人农场”,揭示共和国粮食之路的苦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在“藏粮于技”上,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尤其是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培育出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领先水平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藏粮于地”上,一方面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序实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促进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主体多元转变,把分散的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从粮食储备看,中国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仓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筑起了中国粮食的安全岛链。

陈启文认为,这些关键点,只有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才能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中国人才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中国饭碗”的故事值得用一生去讲述

清明节前的一个阴雨天,记者来到陈启文紧邻长江和洞庭湖的家中采访。结束后,一起散步至长江大堤,天地清朗、烟波浩渺。

图片

我们在陈老师的侃侃而谈之间,仿佛跟着他的笔触穿越时空,来到祖国各地的粮食生产地,看到一个个种粮农民、科技工作者等在田间奔走忙碌,闻到清风吹来的稻花香,深切感受《中国饭碗》的文字浸透着对土地、对农民、对粮食、对国家深厚的情感,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片热土深沉的爱。

陈启文是土生土长的临湘人,家住长江边。自幼受湘楚文化的熏陶,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多年来,陈启文在文学道路上辛勤耕耘,著有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散文随笔集《漂泊与岸》《孤独的行者》《大宋国士》。他以赤子之心、忧天下之情,紧扣水利、黄河、粮食、杂交水稻、冰雪灾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主题,为共和国提供了一份份真诚而厚重的国情报告,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南方冰雪报告》《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大河上下》《袁隆平的世界》《东江纵队》《海祭》《中华水塔》《为什么是深圳》《中国饭碗》《血脉》等30余部。

作为新生代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奖项,被媒体誉为“60后”代表作家和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

图片

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是原点。岳阳是故乡,也是陈启文文学之路出发的地方。

陈启文说:“在写《中国饭碗》时,通过调研岳阳的粮食发展情况,充分了解到岳阳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牢牢地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交出的农业发展答卷让人自豪。”

陈启文还介绍:“我们岳阳在商品粮的生产上,是做得非常好的,书里有一章专门写了这个问题。应该说现在岳阳的粮食不但能保证岳阳人民的口粮问题,还有大量优质的粮油进入商品流通环节,也是为国家的粮食生产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作出了岳阳贡献。”

“一个报告文学写作者,也应该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真相,真诚而庄重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写作。《中国饭碗》每一粒粮食都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而这本书的写作,对于我并非一种完成,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不只是过去时,更是进行时和将来时,这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续写的书。” 陈启文这样说。

来源:岳阳日报

作者:徐颖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