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多地遭受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暴雨袭击,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秋粮生产是否受到影响,粮食能否稳定供应,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和国际粮食资源掌控能力持续增强,粮食供应链在应对重大风险方面显示出较强韧性,有能力保障“米袋子”安全。
确保粮食稳定供应,关键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产得出、供得上。今年,极端天气给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不过近年来我国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极端灾害天气的能力不断增强。夏粮生产克服“烂场雨”的影响,产量略减,仍居历史第二高位;早稻生产克服连续阴雨天气、高温干旱天气的轮番“蹂躏”,有望获得丰产丰收。秋粮在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遭遇极端高温、暴雨洪涝灾害侵袭,再加上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可能进入我国东北地区,农业防汛救灾形势严峻。农业农村部启动100天夺秋粮丰收行动,派出400多名干部和专家分赴27个秋粮生产省份指导防灾减灾、单产提升、秋粮田管。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两次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合计11.64亿元,支持受灾地区抓紧开展农业防汛救灾及灾后农业生产恢复等相关工作。这些措施有助于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确保秋粮丰收。
要提高粮食储备能力,确保国家在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我国已经建立起与大国地位相符的粮食储备体系,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不断提升。政府储备粮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和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储备达到15天以上;各类粮食企业库存处于较高水平,部分企业商品库存较前些年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忧患意识增强,家庭储粮水平不断提升。从目前来看,全社会储粮层次更加丰富,国家粮食调控基础更加坚实,保障供应更加有力。
要增强粮食应急保供能力,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依靠国内产能和储备能吃得饱、挺得过。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应急保障中心和粮食应急保障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能力稳步提升,有能力确保重大突发紧急事件发生时的粮油供应。在多地发生洪涝灾害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军粮供应办公室迅速启动应急保障机制,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军粮系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救灾部队和灾区群众粮食应急保障。
要不断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确保粮食买得到、运得进。当前,黑海粮食运输协议搁浅、印度禁止大米出口政策给全球粮食供应带来严峻挑战,难免影响我国粮食进口稳定性。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地和品种多元化,降低粮食进口过于集中带来的安全风险。我国粮食进口以饲料粮为主,玉米、小麦和大米主要用作饲料。从来源地看,以前我国玉米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和乌克兰,现在开辟了巴西、南非的渠道,特别是从巴西进口玉米大幅增加,进一步降低对美国、乌克兰的依赖。从进口品种看,受全球大米价格上涨以及印度禁止大米出口政策影响,今年我国大米进口量大幅下降,但小麦大幅增加,能够有效对冲大米进口量下降给饲料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粮食稳定供应涉及产购储加销各个环节,从田间到餐桌,从国内到国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粮食稳定供应。我国应坚持底线意识,未雨绸缪,以底线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围绕各个环节综合施策,推动全链条协同保障,强化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粮食面积、产量不掉下来,粮食供给、市场不出问题,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