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湖南高质量发展怎么看怎么干之九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建光 黄利飞 李伟锋 编辑:秦舷 2023-07-31 09:15:17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7月5日,汨罗市神鼎山镇兰溪村,种粮大户胡利军2022年流转了该村378亩水田。 本版图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尚奇 摄

2.jpg

7月18日,汨罗市桃林寺镇亦仁村,农民在田间检查收割机。

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调研主题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湖南以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3%的稻谷,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近年来,湖南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成效明显,但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针对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耕地碎片化抛荒等较为突出的问题,确保“农田就是农田”、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破解地力不强“靠天吃饭”等,汨罗市实事求是、分类推进整改复耕,既尊重规律又尽力保护好农民利益,探索耕地保护有效路径,其经验入选全国示范案例。

调研样本

1 如何确保“现有耕地一亩不少”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入伏时节,汨罗市汨罗镇九雁村阳光热烈。村头一块40多亩的耕地里,禾苗郁郁葱葱,长势正旺。

“去年,这里一半种的是葡萄,一半种的是瓜蒌籽。”九雁村党总支书记张伟告诉记者,通过整改、增肥、复耕,今年赶上春耕下种,农田“回归”为粮田。

九雁村是汨罗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较大的村庄,全村有良田3600余亩。早几年,“非农化”“非粮化”及抛荒耕地面积200余亩。

在汨罗,“农地不姓农”,非九雁村独有。2023年,省田长办下发汨罗市耕地“非农化”“非粮化”2021至2022年整改存量任务图斑121个、面积596.18亩。

紧盯问题、强化督导,近两年,汨罗市着力推动粮食用地整改复耕。

要将已进入丰收期的经济作物改种粮食,谈何容易?

“这块地,我种葡萄10多年了,突然说要拆掉种粮,我不能接受。”汨罗镇自然资源所、村支两委工作人员第一次登门沟通拆除耕地上的果园时,田主梁国华很不配合。

梁国华的想法不无道理:租地、培育,这么多年费心费力打理葡萄园,每年收入约10万元,现在要复耕去种粮,谁愿意?

同样不情愿的,还有瓜蒌籽种植大户何秋华。

瓜蒌籽被誉为“瓜子之王”,可加工为炒货;瓜蒌皮晾干,可制成中药材,经济效益高。两相比较,种经济作物更划算。

一边是保粮食生产这一“国之大者”,一边是农民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如何直面矛盾、解决问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以地为本,确保耕地用来生产粮食,一点也含糊不得。工作人员不厌其烦,数次登门做工作,并发动乡贤亲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释之以法。

好不容易,两人终于点头同意复耕。

2022年9月,葡萄成熟下架,机械进场较为顺利;但瓜蒌籽还未下树结收。九雁村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出发,不搞“一刀切”“运动式”整改,适当留出过渡期,待11月“瓜熟蒂落”,设备才进场。

经济作物退出,种什么?按照规划,理应播稻种谷。但现实情况没那么简单。

水能到的地方,经过几轮翻耕施肥,能种稻的都种上了稻。渠不通、水未至的土地,葡萄园钢架钢丝尚未清理干净的地方,先栽上了当地种植技术成熟的金丝皇菊。

张伟介绍,按计划,今年秋季菊花下地,还要种一轮油菜,一年下来,土地肥力达到了,水利设施搞好了,明年都能种上双季稻。

开展“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以来,九雁村已完成粮食功能区整治180余亩。同时,该村打造了1200亩“田成方、路成网、渠成系、土肥沃”的高标准农田,每亩粮食产量比原先提高100斤。

“九雁村有自己实力不错的农业公司,平整土地、流转土地、种植作物,有资金有人手也有经验,很顺利。”汨罗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吴冬表示,其他经济实力较薄弱的村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的挑战更大。

直面挑战、高位推动、就地整改、异地补足,仅今年以来,汨罗市就已完成“非农化”“非粮化”图斑整改47个、面积258.39亩。

全省常抓不懈,成效显著。2023年上半年,全省共交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超10万亩;卫星监测显示,全省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同比减少9.5%。

2 如何科学合理补充耕地

整治撂荒地,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

7月6日,临近晌午,汨罗市神鼎山镇兰溪村江黄组组长周高兴戴上草帽,走下田间。看到家门口曾经撂荒六七年的土地如今稻穗压枝,这位60岁的老农由衷高兴。

兰溪村南靠飘峰山、西临麻石山,属典型的丘陵地带,“坡耕地”多,加之年轻人外出务工多,耕地撂荒较严重。

兰溪村党总支书记舒小青告诉记者,多年前村里共有3400多亩水田,后来缩减到2600多亩。其中,因水源不足种植旱生作物400余亩,完全撂荒的达380亩。

统筹利用撂荒地,稳定并提高粮食种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土地整理和撂荒地整治,从中央延伸到地方,再推进到乡村,声势浩大,力度空前。

2020年3月,汨罗市出台《关于加强粮食生产严禁耕地抛荒的通告》,针对全域大量抛荒耕地,因村施策,攻坚治理。

撂荒地整治,投入大、费神多。神鼎山镇镇长冯雄找来种粮大户胡利军。

这位经验丰富的种田人颇有心得:“整治撂荒地最难的是第一年,难在复垦和复耕。”

胡利军介绍,耕地长年撂荒,长满茅草杂树,耕作层被消磨破坏。用铲除设备拔草削树、挖掘机平整田地、旋耕机翻耕追肥,经一系列操作,方能小见成效。

一家一户投入大,操作难度大。兰溪村大胆探索荒地整治与土地流转相结合,把江黄组、汤家组、贺家组三组农户共378亩地,流转到村集体,村集体再转租给胡利军,由其统一整治复耕。

胡利军仔细盘算:近400亩地,每亩产粮1800斤,按当时粮价,一年可获得收入97.2万元。除去整治、农资、设备等成本投入,一年利润有14万元,规模效益明显。

“田越种越好,第一年难,后面赚头大。”胡利军计划实施“水稻+油菜”“水稻+中药材”轮作。账本一摆,胡利军来了神。

但新问题又来了。

这378亩地,包含40多亩荒地、42口鱼塘。平整荒地,村里所有人拍手叫好;填水塘改良田,一些养殖户不乐意了。

2022年11月3日,村里召开大会签土地流转协议。杨四清和贺兴辉没吱声,也没签协议。

“我虽然只有1亩4分地,但鱼塘年收入有一两万块钱,土地流转出去,一年租金只有600多元。”杨四清说。

贺兴辉更郁闷,他承包了7个鱼塘,还养了23头牛,种了几亩草,光投入成本就有7万多元。

“占用耕地养鱼本就不合规矩”“齐心协力我们村才会越来越好”……工作人员登门,不厌其烦上门讲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两人终于松口。

两天后,103户全部签订流转协议。挖掘机和旋耕机齐上阵,短短一个多月,40多亩撂荒地全部平整到位,通渠蓄水,变身农田。

放眼全省,以村组为最小单位,荒田复耕,衔枚疾进。邵东市做好耕地保护“加减法”,已整改翻挖荒地1.1万亩;永顺县做实“春苗行动”,8000亩新增耕地全部落实耕种……

为巩固抛荒耕地治理成果,根据规划,今年全省恢复耕地任务目标56万亩,目前进展顺利。

3 如何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打造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品质优

“双抢”时节,桃林寺镇亦仁村头。燥热的夏风吹过,金黄的稻浪一层层铺展开去,丰收味道扑面而来。

这是一块28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片,农业机械开足马力,收割、剥稻、翻耕,流水线作业,好不忙碌。

“小田改建成高标准农田,才有现在这副模样和收成。”种粮大户吴安保说,去年这里还是一块块小碎田,散落村落周围。

“一块田,就巴掌那么大。田埂挤田埂,地力不强,设施不便,种粮靠天收。”亦仁村党总支书记吴昔勇伸出一只手比划。

地块细碎、道路不畅、灌溉不便、生产效率低。如何实现“农田必须是良田”,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品质优?

2020年,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示范项目在桃林寺镇高丰村朝北冲组实施。得益于“小田改大田”,改造后的300亩示范田平展宽阔,高产高收。如今,高丰村3000多亩零碎小田已连成一片。

一子落,满盘活。借鉴高丰村成功经验,亦仁村致力让小田连片成方,打造高标准农田:先将以前分包到户的田地,统一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联系投资人开展改造,再流转给大户种植。

九组村民毛四香今年58岁,长年在家务农的她,第一个不愿意:“田流转出去了,我种什么呢?我也不想要土地租金,只想自己干点活有饭吃。”

有这样想法的农户不少。

吴安保的亦仁水稻合作社,有意承包亦仁村2865亩土地。他与村委会密切沟通,走家串户了解情况,最后定下两种方案——

愿意到合作社上班的,负责田地管护,合作社按月支付工钱;不愿意来合作社但又想自己种田的,可以支付一定租金,从合作社反租田地,自己种植管护。

“改田终究是一桩好事。”毛四香欣然接受了第二种方案。

2022年晚稻收割后,亦仁村改田大幕拉开。“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筑固田埂,疏通沟渠,轰轰烈烈,马不停蹄。

亦仁村采取“市属国企+合作社”模式,按照亩均3000元以上的投资标准,确保“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全面到位。

“改田后,降本增效明显。双季稻成本每亩降低200元,但产量可增加200斤,平均每亩综合效益有400元左右。”吴安保说。

如此一来,大户收益有保证,村民租金收入稳定在每亩田200元至300元。吴昔勇还盘算到了几年以后:田块升级高产,以后可溢价流转,又是一笔利润。

2022年,亦仁村共改小田2865亩,累计投资956万元。

改田是系统工程,非一朝功成、一劳永逸。眼下,亦仁村又遇到了新烦恼,扩建机耕道、疏浚通渠等工程建设,出现了占用耕地的情况。

对此,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谢文支招:改田项目施工时,同步将红线范围内标注恢复属性的坑塘水面、其他林地等一并整改为耕地,加大耕地流入面积;尝试建设生态机耕道,即在机耕道低坡面种植大豆等农作物,在水渠等高坡面种植玉米等,减少耕地流出面积;此外,桃林寺镇政府在镇域内其他地区选取标注恢复属性地块,推进恢复耕地,确保全镇耕地总量平衡。

目前,桃林寺镇18个村有16个村启动了“小田改大田”。辖有15个镇的汨罗市,2023年已实施改田6.03万亩。

小田改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根据安排,今年全省要新建高标准农田175万亩、提质改造170万亩,打造100个左右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调研启示

精准施策稳“耕”基

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李建国

农业乃百业之基,粮食是国民命脉。耕地保护事关人民安居、社会稳定。

从宏观上看,耕地保护的政策方向是一致的,但各地遇到的耕地保护具体问题千差万别,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必须差异化,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如耕地“非粮化”,有的存量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成因复杂,部分耕地流转后用于树木绿化、苗木花卉种植、渔业养殖等,退出难度大。湖南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各出妙招,像此次调研地汨罗,稳妥推进,合作社“兜底”;张家界则采取小苗移栽腾田恢复一批、老化果木淘汰复耕恢复一批等做法分类推进。这些做法尊重历史规律,保护农民利益,实事求是。

再如撂荒地治理,需根据撂荒性质和原因分类制定恢复耕种措施。对平原地区的撂荒地,要尽快复耕,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对丘陵地区的撂荒地,根据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发展粮食、特色水果、优质牧草等生产;对季节性撂荒地,应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提高耕地质量。这些做法尊重客观条件,鼓励农民参与,精准务实。

农民是耕地的主人,也是粮食生产的主体。让农民种粮有收益、得实惠,激活农民群体的力量,是为耕地保护的长久之计、持续之策。这一点,汨罗兰溪村、亦仁村都考虑周到。除此之外,还要让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惠民措施真正落地见效;也要坚持稳预期、防风险,加快构建保障有力的补贴、信贷、保险“三位一体”的粮食生产支持和保护体系;更要各界提供全链条生产性服务,引导农资、设备等费用成本回归理性,让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建光 黄利飞 李伟锋

编辑:秦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