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树立大市场观念 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周萃 编辑:李偲 2023-07-13 11:34:32
时刻新闻
—分享—

2023年7月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经合组织共同发布的《经合组织-粮农组织2023-2032年农业展望报告》指出,预计未来十年全球农业和粮食产量将继续增长,但由于人口趋势影响,增长速度将低于前十年。这一预测对中国来说,无疑再次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与日俱增,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并及时应对。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费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粮食安全既有国内自给的压力,也有国际市场供需波动的风险。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气候变化、资源环境约束等都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制约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海纳百川,以成其大”。这句古人的智慧深刻地解读了中国在应对粮食安全挑战时的战略选择。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中国将以全局性的眼光和战略来应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要立足国内,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不断夯实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好国际市场,适度进口,并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总结起来,就是要树立大市场观念,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粮食供应体系,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自给自足历来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中国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码”。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基础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各地保障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着力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推动发展农业科技,在一系列重农惠农的举措之下,中国粮食生产克服重重挑战,实现连年丰收。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中国粮食安全的道路仍任重道远。未来,我们应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把握住科技创新的机遇,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要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农业资源,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性。

不过,单纯依靠国内资源和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有关测算显示,要满足我国农产品消费需求,每年需要有35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但即使算上复种面积,我国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每年也只有25亿亩,还有10亿亩缺口。有些农产品,因为品种、结构、效益的原因,必须从国际市场调剂才能满足国内需要。例如,中国每年进口约1亿吨大豆,如果自种,按照2018年大豆单产,需要约7亿亩耕地才能种出来。因此,在国内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

适度进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分散经营的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这也导致了大豆、玉米等粮食品种产需缺口较大的问题且短时间无法彻底解决。缓解这种状况,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跨国谋粮、海外储粮,特别是要在顶层设计、资金支持、政策倾斜上提供支持,不断提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同时需把握好粮食进口的规模和节奏,搞清楚哪些农产品是国内必保的,然后再去搞清楚进口到底进什么、进多少、从哪里进、以什么方式进,防范粮食大量进口危及国内粮食产业安全,在国际市场上找到国内所需要的、合适的粮源。

把住粮食进口的主动权,必须增强对全球粮食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我们应努力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大粮商,建立规模化海外粮食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全面参与全球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重构。通过积极主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利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契机,在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粮食合作机制,促进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可能出现的贸易风险。

当然,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不能孤立看待。国内和国际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们需要树立大市场观念,同时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坚持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国际市场为补充,从全球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粮食安全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周萃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