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粮减损需要金融提供更大支持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周萃 编辑:李偲 2022-12-08 10:43:18
时刻新闻
—分享—

眼下,我国秋粮收获接近尾声,秋粮收购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有序推进。今年,全年三季粮食夏粮、早稻、秋粮面积均实现增加。夏粮、早稻单产提高,多个秋粮主产区玉米、大豆单产提高明显。从各地实打实收和多方面反映来看,全年粮食将再夺好收成。

尽管今年粮食再获丰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已经高枕无忧。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从我国自身的条件看,由于淡水、耕地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未来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粮食减损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持续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全链条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我国每年粮食储藏、流通和加工环节损失量在700亿斤以上。这也意味着,每年至少有5%的粮食损耗在去往餐桌的路上,相当于排在我国粮食产量第九位的四川省2021年全年的总产量。因此,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科技创新在推动粮食全链条减损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实现节粮减损,企业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围绕粮食全链条减损中产生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应加强创新,为企业更新设备、改进技术、进行智能化储粮改造,提供适配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机构应对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供销社等新型主体购置粮食烘干设施予以更大支持。以玉米为例,玉米收获时水分多在35%以上,要达到入库标准,传统自然晾晒风干需要5天左右的晴朗天气。而这期间,种粮户不仅需要寻找合适的晾晒场地,还可能承担因遭遇阴雨天而出现的粮食霉变风险。使用烘干设施,玉米可以节省掉晾晒环节。脱粒后直接烘干,玉米水分能控制在14%以内,之后便可直接入库仓储。今年,农业农村部将粮食烘干等技术,作为产后减损的关键技术在主产区推广。购置农机需要较大投入,金融机构可推出针对性较强的农机具贷款,满足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农户农企缺少购置农机资金的融资服务需求。在实践中,金融机构可考虑与农机站、农机超市合作,农户以购买农机具的发票收据为用途证明材料,向涉农金融机构申请借款,农户可以先贷后买,不误农时。近年来,各级财政均加大了对粮食烘干机具的购置补贴力度,与政府的惠农补贴政策形成合力,涉农金融机构亦可探索农具购置补贴收益权质押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

烘得好,还要储存好。有统计显示,我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其中储存和运输环节约占33%。为了做到“优粮优储”,各地正在探索借助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有效推进科学储粮节粮降损。改造后的智能粮库,通过遍布的各类传感器,可以随时采集监控仓内温度、湿度、水分、害虫、霉菌、气体等变化,粮情检测系统还可以给出更加直观的3D展示图,帮助保管员做出相应的保管措施,推进仓储减损提质升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加强智能粮库建设,促进人防技防相结合,强化粮食库存动态监管。在各地智能粮库项目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应当靠前发力,以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支持大型智能粮库项目建设。

加工环节也是粮食损失浪费较重的一个环节。据估算,我国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每年达150亿斤。实现节粮减损,应当适度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减少粮食在加工环节的损失。过去由于过度追求“精米白面、主食精细化”的饮食消费误区,粮食加工企业存在过度加工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全谷物食物消费,与此同时,很多粮食加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广柔性碾磨等技术,来减少加工环节的损耗。未来,金融机构一方面应当支持粮食加工企业优化加工技术装备和工艺,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应支持粮食加工产业链适度向精深加工延伸,碎米等副产品能被充分利用。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金融应深入研究粮食全链条各环节经营主体的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创新增信方式,疏通融资渠道,全力做好节粮减损链条各涉农主体的金融服务供给,为节粮减损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周萃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