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多国紧缩货币政策周期到来,全球粮食价格应声下跌,市场博弈情绪再起。2022年全球粮食价格再度进入涨跌互现的不确定周期。市场分析认为,在美联储正式开启“加息+缩表”周期,多国央行坚定紧缩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下,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长远看唱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尽管有分析认为,全球粮食价格逐步下行或成常态,但依旧存在震荡下行和反复上涨的波动行情。在包括俄乌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推动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加之全球极端气候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球粮食整体供需仍面临巨大压力。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我国须对粮食价格的潜在上涨风险做好把控,一方面做好粮食生产和储备,确保粮食安全不动摇;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粮食等重要初级产品的保供稳价工作,稳定粮食价格,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
国际粮食市场最终应回归理性
2022年以来,多个大宗农产品价格出现历史性新高。但伴随数月来多国央行推行紧缩货币政策,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四起。在市场新一轮的博弈情绪下,全球粮食价格也开始回落。
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价格为例,在3月8日以1363.50美分/蒲式耳,自2008年以来的历史高点价位后,今年7月6日已经降至785.25美分/蒲式耳,价格跌幅超过40%。
3月份以来,粮食价格经历“过山车”式变化。乌克兰危机被视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影响、极端天气频发影响粮食生产加剧供应紧张,以及各国对重要口粮出口的收紧,共同推高粮食价格。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7月8日发布的“6月食品价格指数”显示,该指数自4月起已连续第三个月下降,环比下降2.3%,但同比仍上涨23.1%。
数据显示,6月份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下降4.1%,同比上涨27.6%。国际小麦价格继5月份逼近历史高点后,于6月份回落5.7%,但仍同比上涨48.5%。此外,粮农组织植物油价格指数6月份环比下降7.6%,原因是棕榈油、葵花籽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价格全线走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认为,全球粮食价格在粮食安全形势的改善下终会理性回归。“市场会一时失灵,但不会一直失灵。”他认为,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恶性循环不可能无休止进行下去。无论是创纪录的高价刺激了农业生产,还是抑制了农产品消费,市场一定会在某个时点重新获得回归。
“全球货币紧缩或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回落。”申银万国证券的研究也指出,下半年,预计国际粮食价格震荡盘整,国内粮食价格稳中有升。2022—2023年,预计全球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增加明显,大豆价格或明显下行;全球谷物预期减产,价格下跌也有支撑。
以稳定的粮食生产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
粮食是百价之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端牢“中国饭碗”。
“积极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必须从自身着手,稳定粮食生产,平衡供需,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记者表示,端牢“中国饭碗”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做到这一点,必须守住耕地红线,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在姜文来看来,落实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有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与保护。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产量等,都是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主动而为的应对举措。
从一系列国际粮食价格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尽管数月来价格出现下跌,但同比仍出现价格居高。姜文来提醒,未来仍须对国际粮食价格的潜在上涨风险做好把控,在做好粮食生产和储备,确保粮食安全不动摇的同时,继续做好粮食等重要初级产品的保供稳价工作,稳定粮食价格,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
“持续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于稳定粮食生产至关重要。”姜文来强调,要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挣,才能保证种粮积极性不动摇,才能未雨绸缪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正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的,即要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除数百亿元“真金白银”的一次性直达惠农补贴外,针对不同粮食生产采取的补贴手段正在发挥积极效用。专家认为,通过持续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才能持续增强我国应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能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童彤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