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大豆收购持续进行,短期内东北产区行情将趋稳运行,但流通增量仍有难度;关内产区的价格乱象有待调整,稳中偏弱态势仍难改观;进口大豆进入食品领域已成常态,终端需求选择面更广。
东北豆市经过长时间的流通迟滞后,国储持续收购给予行情有力支撑。上周连续三轮以双向竞价和单向竞拍的形式,投拍总量17.5319万吨产于2018年和2019年的陈豆,仅12月17日以底价6100元/吨成交5000吨;12月22日继续采取单向竞拍,投放7.0883万吨产于2018年和2019年的陈豆,若其底价保持不变,估计成交量仍不会太多。
国储拍陈底价始终维持在6100元/吨,收购新豆最低价6260元/吨。与国储收购反差较大的是,中国华粮集团每天都在发布下调收购价的公示,至12月18日收购价下调至6020元/吨。尽管华粮频繁调价,却很少有交豆车辆,其前期的调价对整个产区带来恐慌情绪,持豆主体将大批豆源向国储转移,以致国储收购库出现严重“压车”现象,给交豆主体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贸易商库存压力得到较好释放,华粮集团收购价格背离贸易商收购成本,与国储收购价的差距较大。随着贸易商恐慌情绪缓解,豆农难以接受过低的价格,产区豆价经过前期调整之后,在国储拍陈收新影响下,虽然市场流通依然偏弱,但下跌已无空间,豆农及各类收购主体产生挺价心理。短期内东北产区行情将趋稳运行,但流通增量仍有难度。
关内产区价格乱象有待恢复,各地库存及现收豆源利润已进入最低值。虽然终端补库意向较弱,但各地收购量大幅下降后,压力及恐慌情绪稍有改观。本周起,各地价格变化不会太明显,稳中偏弱态势仍难改观,因各类进口大豆价低令其市场替代量继续增加。
国储强势支撑 东北压力减缓
东北产区大豆市场流通量总体低于常年均值,蛋白深加工企业直接到产区采购现货的数量低于期货交割量,贸易商交易量下降。国储收购价格经过两次下调后,一直稳定在6260~6300元/吨,各类持豆主体在市场流通迟滞后,积极向就近收储库转移。至上周末,拜泉粮库排队车辆达120多辆,其中90%的车辆为之前高价协议订购粮,绥棱和北安收储库排队车辆均在200辆以上,其压车现象达三四天之久,最多的每辆车需负担压车费 用2000多元,而且还有很多经过多日排队后因质量问题而遭到拒收。
国储收购价与普通商品豆市场报价接近,因市场流通量较小,在华粮集团持续下调价格的情况下,各类持豆主体产生恐慌心理,加速了豆源向国储转移。而国储拍陈与收新价格一直稳定,华粮集团收储库点在“门庭冷落”的同时,仍在每天发布下调收购价格的公示。
大批豆源流入国储,此时,连盘期货豆一主力合约由最低的5800点反弹,直至接近6000点边缘回吐。在期货行情回暖的同时,华粮集团再次发出6020元/吨的收购公示价,许多贸易商的库存消化后有增补意向,但东北户外气温最低达零下35至零下44摄氏度,给补库增加了一定难度。国储收购价与华粮新公示的价格最低相差240元/吨,国储收购价成为未来补库的参考值。
东北产区豆价经过前期冲高回调之后,收购主体产生谨慎心理,优质毛粮主流收购价下调到2.95~3.00元/斤,继续下调难度加大。黑龙江佳木斯、富锦、建三江等东部地区因豆质缺陷,其毛粮收购价为2.90~2.92元/斤,继续下调也有压力。至上周末,普通塔选商品豆市场主流报价6200~6240元/吨,蛋白含量40%~41%的塔选商品豆主流装车价6260~6300元/吨,蛋白含量42%以上的优质品种和塔选分离的大粒型商品豆装车报价6300~6360元/吨,虽然没有过多成交,但已连续多日表现稳定。
国储上周经过连续三轮不同方式的拍卖,仅以6100元/吨底价成交5000吨陈豆,其拍陈底价一直不调整,成交量难以达到预期结果。12月22日(本周三)继续以单向竞拍形式,投拍产于2018年和2019年的陈豆7.0883万吨,若底价保持不变,其成交量仍不会有较好改观。时近年底,国储拍陈收新的价格明显给予产区支撑。
鉴于产区贸易商的现状,虽然压力减缓,但部分区域农户持有豆源的数量仍高于常年同期,进口大豆进入食品领域已成常态,东北压力后移值得关注。建议产区谨慎面对后市,春节前终端正常转化时间仅剩1个月,此阶段可适当增仓,但不宜盲目挺价和赌市。
关内乱象收敛 流通弱势难改
关内各地除江苏南部产区价格一直坚挺外,其他产区价格不仅有所下调,而且鲁、豫、皖豆区因质量差异存在价格乱象,随着时间推移,甚至出现亏损局面。本周起价格乱象或有所收敛并趋向平稳,但各地流通量仍无较好改观,特别是江苏南部豆区,若仍不松动价格,会错过冬季市场对这类豆源的需求,侧重于湖北同类豆源替代。
鲁、豫、皖豆区的价格乱象,源于新豆上市初期的赌市主体,因其豆源水分仍偏高,现收货源流通迟滞后,持豆质量存在差异的主体便提前下调价格,以致市场“就低不就高”,造成区域间持豆主体恐慌,但在不同质量的大豆价格进入无利或亏损边缘后,在收购量较少的此时便向理性过渡,各地价格趋向平稳。早期存豆主流装车报价6600~6700元/吨,现收货源主流报价6740~6800元/吨。
江苏南部的南通、盐城、大丰、东台、兴化、泰州、淮安、宿迁等豆区“大乳白”装车报价7500~7560元/吨,“腐豆”“翠扇”类主流装车报价7400~7460元/吨,“黑脐王”装车价7160~7260元/吨。这类豆源在冬季多用于做油炸类豆制品,由于价格过高,市场已开始寻求其他豆源,部分区域使用进口加拿大大豆搭配适量湖北早熟豆使用,以降低成本。因此,江苏这类豆源价格若不适当下调,错过冬季需求高峰后,其压力后移,降幅可能较大。北部徐州市贾汪区、睢宁、沛县豆区价格已进入合理区间,“杂花豆”主流装车价6760~6900元/吨。
湖北豆区“早熟537”品种价差较大,在7300~7500元/吨之间;晚熟“杂花豆”装车价6800~6960元/吨;“冀豆12”也小幅回调,装车价7160~7240元/吨。鄂东部及皖南豆区“杂豆”主流装车价6700~6840元/吨。
关内各地大豆市场零星流通,由于各地收购商收购情绪较低,多以去库存为主;而库存豆源价格基本形成,现行价格已触及底线,近期内将陆续企稳。建议各地持豆主体在价格企稳过程中,以理性的心态看待市场需求变化,抓住节前释放时机,减缓进口大豆集中入市形成的价格冲击。
进口替代增量 终端选择面广
蔬菜价格曾经暴涨,一度拉升豆制品需求,当前大豆终端市场需求清淡。进入冬季后,黄河以南及长江流域暖冬时间较长,市场蔬菜品种繁多,价格大幅下跌,居民及各类食堂对豆制品的需求明显下降。浙江疫情致使毗邻的沪、苏、赣、皖人员流动性大量减少,餐饮业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南北产区大豆价格逐渐企稳并非终端需求促成,东北是受国储价格支撑,关内已接近成本线,即便价格进入企稳阶段,终端也不会积极增加库存,经营商大多以销定购,未来行情大幅波动的概率较低。
进口大豆是制约国产豆行情的最大因素,外盘及总体需求偏弱,一直没有利好因素。国内养殖业对粕类的需求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压榨量明显减少。春节前油脂市场经过一波集中消耗,2022年2月后将出现粕强油弱的过程,转化一定量的春节前粕类库存,压榨开工率降低后,大量进口大豆将溢入食品市场。
目前,进入食品市场的进口大豆,非转基因品种为俄罗斯、加拿大(陈豆)和少量乌克兰大豆,除俄罗斯大豆价格略低于东北豆外,加拿大陈豆净粮装车价6600~6680元/吨,乌克兰新豆装车价6400~6540元/吨;转基因品种有新季美湾、美西大豆入市,装车价为5400~5500元/吨,乌拉圭陈豆因质量不稳定,净粮主流装车价5300~5400元/吨。2022年1月下旬将有贝宁和加拿大非转基因新豆陆续增量到港,届时需求端的选择范围更广。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刘从新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