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事关14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央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任意风吹草动都备受关注。
继上周一(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时透露“主要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较好,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之后,随后的周三(10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今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带来更多细节。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会上介绍,截至目前,秋粮收获已近八成,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即将再创历史新高的全年粮食生产,亦将造就我国粮食生产的“十八连丰”。这一点在当前节点显得尤为珍贵,毕竟,确保粮食生产继续实现丰收,不仅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更是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负面影响的重要基石。
今年以来,持续降雨等极端天气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农业生产不断形成挑战。与此同时,疫情背景下,不少粮食出口国相继限制粮食出口,助推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越发凸显了“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重要性。
就在举国上下再度聚焦“秋粮丰收”之际,10月20日同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秋收和秋冬种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物价平稳提供有力支撑。会议指出,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粮价是百价之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占比高,粮食丰收可为稳物价、防通胀奠定坚实基础。
须知道,确保粮食丰收发挥“百价之基”功用绝不仅是短期内一系列积极应对举措带来的立竿见影,更是农业生产系列政策长期积累和有效实施之下的水到渠成。
按照中央“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我国已然明确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其本质,就是要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
稳定粮价须确保粮食丰收。对于粮食价格要辩证看:一边要让百姓“买得起”,即粮食价格确保稳定不对通胀构成支撑;另一边又要让农民“愿意种”,即必须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平衡二者显然考验决策智慧。
政策层面,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将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后,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益使用等对产粮大县给予倾斜”。对这一要求的贯彻备受全社会期待。
此外,还要对粮食安全始终保持警醒。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确保弦不放松更是长期命题。这需要贯彻实施好“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双战略。一方面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要着力攻克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尽快在品种品质上取得突破,打好种业“翻身仗”,促进种业振兴,助力粮食安全。
可以说,只有在始终坚持保障粮食安全不放松的维度下,不断完善和提升粮食生产政策和技术,才能为确保粮食丰收始终发挥“百价之基”功用提供保障。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海楠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