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沙镇溪镇长春村村民在田间收获高山冷水稻。郑家裕摄(新华社发)
今年10月16日是第41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今年活动主题确定为“行动造就未来。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本周是我国粮食宣传周,主题是“发展粮食生产 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强、粮食安、农民富。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今年有望再获丰收,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优质粮油消费不断增长,在新发展格局下,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要继续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构建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让“中国饭碗”装满优质粮,让“中国粮食”的成色更足。
为耕者谋利
深秋十月,安徽阜南县雨露农业科技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家生正忙着组织收割水稻,今年又是一个丰产丰收年。他家租种200多亩土地,实行小麦与水稻轮作。通过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小麦每亩平均产量达1100多斤,比去年每亩产量提高200斤左右,小麦价格每斤1.2元至1.3元不等,比去年高0.1元多,每亩小麦纯收益500元至600元。种植的节水抗旱优质水稻亩产1200斤左右,每斤价格1.3元,略低于去年。合作社托管近2万亩土地,为当地小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
侯家生是阜南县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受益者之一。2017年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统筹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中国好粮油”行动。
阜南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全面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积极创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发展优质弱筋小麦,抓住种子和耕地两大要害,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中化农业、中粮贸易、中裕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从而带动粮食种植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粮食生产经营从粗放向集约转变,粮食产业发展从链短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1.5万亩发展到2021年的60万亩左右。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阜南县脱贫摘帽,4.5万户、13万人实现脱贫,走出了一条优质粮食工程产业扶贫特色之路。
决胜脱贫攻坚后转入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而乡村产业振兴中,粮食无疑是一篇大文章。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阜南县积极拓展扩大优质粮源,除了现在稳定发展60万亩优质小麦之外,大力推广高油酸花生种植。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物阜南北”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把品牌美誉度转化为价格优势,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实践表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表示,要坚持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聚焦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相统一。粮食产业根植于粮田,从粮食初加工到精深加工,把增值留在当地,带动作用大。目前,阜南县所取得的经验在全国64个产粮大县推广,发展订单粮食200多万亩,增产优质粮食1.4亿斤,联农带农80多万户,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为食者造福
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不仅要解决粮食够不够吃、质量好不好的问题,还要确保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优质粮食短缺仍然是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张务锋表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必须“为食者造福”,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粮油消费升级的需要。
增加优质粮食供应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基本目标。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实施以来,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15亿元,地方和社会投资600多亿元,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000多个,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全面提升1500多个质检机构功能,5万吨以上产粮县覆盖面提高到60%;扶持389个“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和1200多个示范企业,遴选236个“中国好粮油”产品,直接带动增加优质粮食逾5000万吨。
从各地实践看,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成效显著,推动粮食产业由增产导向向增产提质导向转变。在优粮优产、优质优价带动下,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构建起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各地涌现出吉林大米、山西小米、广西香米等一批知名粮油品牌,百姓的“米袋子”装上更多优质粮,吃上更多“中国好粮油”。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需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筑牢保障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张务锋表示,“十四五”期间,要统筹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粮食机械装备提升行动、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和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六大行动,提升全链条各环节的水平,全面强化粮食品质保护,更好实现优质优价、高质高效,从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为业者增效
从各地实践来看,优质粮食工程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培植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接一连三”、辐射带动,至关重要。中粮、中化农业、山东中裕、河南想念、内蒙古恒丰、黑龙江五常乔府大院、吉林农嫂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浙江湖州市深入推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引导鼓励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优质粮食工程,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广大农民种好粮、收储企业储好粮、加工企业销好粮、人民群众吃好粮”的局面。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湖州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粮食全产业链综合体,目前推广种植优质粮食6万亩,覆盖农户1.3万户,农户净收益每亩增加330元。粮食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在粮食“产购储加销”多环节发力,带动全产业链发展。通过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利益共同体,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进一步提升粮食产业质量和效益。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等,种植基地净收益亩均可达1500元左右。
各地要着力构建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分工协同、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联动的发展新格局,推动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引领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大力支持多元市场主体协同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骨干企业,大力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继续对产业化龙头企业、优质粮油产品加工企业等予以优先支持、重点支持,提高信贷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动力。
要切实维护粮食流通良好秩序,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强化了粮食流通市场监管措施,完善了政策性粮食经营管理制度。
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产业发展,既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也离不开各方面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政策、金融信贷和资源要素等各方面支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不断完善政策,持续加大力度,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慧 崔国强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