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决好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实践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编辑:李偲 2021-07-16 09:52:43
时刻新闻
—分享—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作为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者,最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数千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而且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图片

一、伟大成就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从党的百年历史视野体悟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方能深刻理解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人民至上、天下情怀;方能深刻感受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转变,意味着怎样的发展奇迹和历史贡献。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增长。粮食事关国运民生,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政之本务”,但历史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完全解决过吃饭问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粮食产量长期在2000亿斤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500斤,粮食亩产在270斤左右,此后二十多年,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有研究认为,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有418斤。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奋斗,我国粮食总产量稳步上升,接连跃上新台阶,1996年突破1万亿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前期连续多年增产、起点较高的情况下,再上新台阶。2012年以来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34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950斤;粮食亩产提高到760斤,稻谷、小麦单产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以上;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全国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90万个,较好解决了“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等问题。

(二)粮食流通水平实现长足发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粮食商品率仅为20%左右,绝大部分地区“种什么吃什么,吃什么种什么”,粮食跨省流通量不足90亿斤,口粮消费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高达80%;其中玉米的食用比例高达66%,饲用仅为19%,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粮食供应的紧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受粮食供给和工业水平限制,粮食的其他用途诸如酿酒、榨油、生产工业制品等,在总消费量中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新中国的粮食流通事业,就是在这样一个极为脆弱的基础上探索起步的。在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中,我国粮食流通能力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国粮食商品率超过70%,粮食物流总量达到9600亿斤,其中跨省物流量4600亿斤,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升;建立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和30个省级交易中心,累计成交各类粮食9000亿斤,基本实现批发零售、期货现货、线上线下等方式的互为补充和协调发展;粮食宏观调控和监测预警水平大幅提升,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健全完善,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多年来没有发生大面积“卖粮难”和粮食抢购现象;粮食产业发展壮大,丰富了膳食品种,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三)粮食储备实力显著增强。粮食储备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天下之大命”。上世纪初,中国传统粮食储备制度几近废弛,大多数省份人均积谷仅够两三天口粮之用,如1935年江苏粮食储备人均1.17公斤,1934年安徽仅有0.42公斤,粮食储备量远不足以抵御灾荒。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不断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改革,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完善了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粮食储备制度框架。中央储备粮主要用于全国范围守底线、应大灾、稳预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地方储备粮主要用于区域市场保应急、稳粮价、保供应,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目前,仅地方储备就能够满足产区三个月、销区六个月、产销平衡区四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36个大中城市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储备。2019年开展的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结果表明,库存账实基本相符、质量总体良好、储存较为安全。

(四)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主要装中国粮。这些重要指示精神,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对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清醒认识。回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口粮供给不足,中国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连续多年进口大幅增加,多次因大量进口导致“谷贱伤农”,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就生动描绘了洋米倾销导致大米价格暴跌、农民忍痛粜米的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从食不果腹到全面小康,70年沧海桑田换了人间。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集中展现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伟大成就。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不仅是党的领导下几代中国人共同奋斗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重大贡献。国际粮食贸易规模持续增加,国内粮食企业“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有力促进了世界粮食贸易发展和粮食安全。

二、主要经验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党领导中国人民解决吃饭问题的伟大实践,积累和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有着许多重要启示。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加强党对粮食工作的领导,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图片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粮食问题。1959年,毛泽东主席在粮食部关于粮食分配报告的批评中写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此后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从政治上、战略上强调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不断加强党对粮食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阐明了粮食安全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在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作出了“紧平衡很可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等重要论断;强调“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提出“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等明确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坚持立足国情,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粮食安全之路。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就先后设立了专门负责收购储备粮食、调剂粮价的粮食调剂局、中央粮食部,在筹集红军给养、平抑市场价格、发展苏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出了许多重大举措,推动我国粮食供给由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粮情,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守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个底线;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个支撑,通过守住耕地红线来稳定产能,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产量;抓住“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这个关键,保持足够的政府储备规模,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党中央确立的粮食安全大政方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符合世情国情粮情实际,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必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

(三)坚持深化改革,持续释放保障粮食安全的动力和活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真正解决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没有先例可以遵循。我们党守正创新、奋力探索,用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攻坚克难,创造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经验”。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制度,1990年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3年使用了几十年的粮票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14年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2019年实施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立并举、激发活力、强基固本。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防止出现“谷贱伤农”和“卖粮难”,在特定时段、按照特定价格、对特定区域的特定粮食品种,先后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收购、国家临时收储等政策性收购。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连续举办“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推动产销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积极实施“粮安工程”和“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央储备粮棉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年度考核,以考核压实责任、以考核提升水平,持续释放加强“大国粮仓”监管的强烈信号。

(四)坚持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牢牢守住确保粮食安全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安全,不断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1993年底至1994年,面对国内粮价快速上涨,国家及时动用储备粮,有效维护了市场稳定;2008年,面对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及时保障灾区群众和部队口粮供应,在救灾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遍布全国的粮食应急加工企业迅速复工复产,粮油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应急储运企业迅速将米面油投放到终端消费市场,确保了疫情期间全国粮油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重要贡献。实践充分证明,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发展,在更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三、工作思考

立足“两个大局”,展望“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们既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也面临着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粮食供需中长期紧平衡等压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图片

(一)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在新发展格局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坚决贯彻新粮食安全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用好国际粮源。一方面,牢牢把握“以我为主”这个战略立足点。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加大良种良法科技攻关和推广力度,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稳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盘。开展节约粮食行动,积极倡导文明消费,促进节粮减损和营养健康。另一方面,合理把握“适度进口”这个战略平衡点。创新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粮食贸易合作关系,发挥进口调节作用。

(二)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十四五”发展主题,部署“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促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围绕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放大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抓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培育一批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实现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着重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粮食质量追溯提升、粮食机械装备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动”,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对优质粮油产品供给的新要求。

(三)加快推动流通现代化,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我国粮食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市场各类主体、多种经营业态蓬勃发展,粮食流通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建设链条优化、衔接顺畅、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加快推动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产销合作,鼓励产区、销区、平衡区签订政府间合作协议,在粮源基地、订单采购、仓储物流、加工转化、销售网络等方面深化合作。以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为龙头,以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为载体,促进产销衔接。统筹布局全国粮食物流骨干网络,加强粮食物流通道和枢纽建设,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模式和技术。分级建立综合应急保障基地和保障中心、配送中心,形成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的粮食应急保障圈。

(四)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夯实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物质基础。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确保“心中不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有定力和底气。切实发挥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作用,建立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支持农户新型储粮仓设施建设,构建功能互补、权责清晰、统筹高效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充实成品粮油和小包装粮油地方储备,实行动态调整,优化储备规模结构布局。发挥好储备资源的调节作用,完善储备轮换机制,合理把握收储和投放时机、节奏、力度,充分发挥调控市场、稳定粮价的作用。

(五)依靠法治和改革,提高粮食安全依法治理水平。运用改革的办法、法治的手段,完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构建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加快推动立法修规进程,做好《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和粮食安全地方立法工作,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促进依法管粮、法治兴粮。按照党政同责的要求开展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实施中央储备粮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认真落实《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创新强化粮食监管执法,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作者:方进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主任)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