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6月8日电题:小麦主产区“示范田”有何增产法宝?
新华社记者姜刚
麦浪滚滚麦香飘,我国迎来今年第一茬粮食收获季。在安徽等小麦主产区,麦收正在火热进行,一些“示范田”的增产表现引发社会关注。这些增产“示范田”来自哪里?增产法宝有哪些?如何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记者深入麦收一线进行了采访。
高产来自哪里?
“我流转种了6年小麦,今年收成最好!”捧起金灿灿的小麦,“80后”种粮大户张启军笑得合不拢嘴,与去年相比,每亩多收100多公斤!
张启军来自亳州市涡阳县新兴镇,流转经营约500亩地,其中350亩种上当地种业公司选育的新品种“谷神麦19”,最近因高产吸引周边群众前来取经。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为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提高产量水平、挖掘皖麦潜力,该厅组织开展寻找“安徽省小麦最高产”活动。
5日,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组对涡阳县的3块小麦“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测产结果显示:3块田的平均亩产量均超过800公斤,其中,张启军种植的田块表现最突出,平均亩产量高达860.6公斤,创下安徽小麦单产新纪录。
6月5日,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小麦实收测产现场,专家正在实收测产。采访对象供图
与去年安徽小麦单产819.85公斤的纪录相比,素有“百亿粮仓”之称的阜阳市也出现了表现优异的“示范田”。阜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董志诚说,3日,经专家组实打验收,该市颍泉区一块高产“示范田”单产达851.05公斤。
在地处淮河中游的安徽省农垦集团东风湖农场,3日至4日,进行了3次实收测产。测产结果表明,“示范田”的产量均高于常规田的产量。其中,与常规田相比,种粮大户万玉道的“示范田”每亩增产77.6公斤。
参与实收测产的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从安徽等小麦主产区已经收获的区域来看,实现增产的“示范田”大量涌现,既体现出粮食增产的潜力,也表明局部地区小麦生产水平上了新台阶。
有何增产法宝?
在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汪建来看来,今年实收测产的这些“示范田”之所以增产,主要法宝是良种、良法、良田结合,以及广大粮农的精细化管理,同时气候条件比较好,雨水适宜小麦生长,病虫害防治比较到位。
一般而言,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三要素”。汪建来说,从实收测产情况来看,与一般田块相比,部分“示范田”的“三要素”明显增长,有的呈现齐增态势。以千粒重为例,一般田块约40克,有的“示范田”达50克左右。
6月3日,在安徽省农垦集团东风湖农场实收测产现场,收割机正在工作中。新华社记者姜刚 摄
政策扶持、订单生产也给“示范田”增产提供了保障。
“我们市县财政一年要拿出2.5亿元用于良种补贴和小麦赤霉病防控。”董志诚告诉记者,现在大宗作物良种率都在98%以上,实现统一良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整地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
“科学种田种出了高产高效。”尝到订单生产甜头的张启军说,合作企业派人指导施肥、用药和田间管理,优质小麦比普通小麦一斤多卖约0.1元。
此外,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是一些“示范田”的增产法宝。
“我们实行‘三精一抗’高产栽培技术,具体包括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精准施肥、抗逆栽培。”安徽省农垦集团东风湖农场农技中心主任高俊兵举例说,由于科学测算播种量,每亩“示范田”用种只需要13斤多,而常规田要35斤左右。
如何示范推广?
连日来,一些“示范田”的增产表现引发社会关注。对此,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局长张韪表示,各地仍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示范田’的增产体现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代表有高产量的潜力。”汪建来说,但从总体粮食生产来看,“示范田”的占比并不大,仍是点状的、局部的,从“高产潜力”转化为“普遍高产”,需要量力而行,稳妥推进。
6月4日,在安徽省农垦集团东风湖农场实收测产现场,专家正在实收测产。新华社记者姜刚 摄
由于生产条件、生产水平差异较大,我国各地发展粮食生产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晨阳等专家认为,应总结增产田块的用种、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经验做法,指导下一步的农业生产。同时,出台奖励政策,激励“示范田”种植者在增粮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各地应以‘示范田’为榜样,设定符合实际的高产创建目标,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郭天财建议,要鼓励选育优质高效新品种,根据品种特性研究集成配套栽培技术,通过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把品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高产高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来源:新华社
作者:姜刚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