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5月27日讯(记者 李春晖)保障粮食安全,须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节粮减损无异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实现这一目标的“密码”在于科技支撑引领。近日,以“科技助力节粮减损,创新保障优粮供给”为主题的2021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成都启动。活动周期间,40余家粮食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展示粮食科技创新成果。绿色低温储粮、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一大批节粮减损的新技术、新手段竞相亮相,为筑牢粮食安全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深挖副产物综合利用潜力 把粮食“吃干榨净”
麦麸、米糠、玉米皮等是粮食加工中的副产物,通常是被“废弃”的部分,用来制作饲料。但其实这些副产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营养学上十分优良的原料。
以往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这些营养成分没能得到有效开发。“(副产物中)有那么多好的东西没能提取出来,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粮食资源的一种浪费。”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超在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应该延长粮食加工的产业链,将这些副产物有效利用起来,真正做到把粮食“吃干榨净”。
提高综合利用率,是在加工环节推进节粮减损的重要抓手,也是科研攻关的主要方向。在科技活动周中,记者了解到相关技术研发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带来参展的是其与江南大学联合研发的小麦膳食纤维系列产品。2019年,中裕公司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联手开展“小麦麸皮高值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途径研究”项目,这是全国首个进行小麦麸皮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的研发课题。2020年,该项目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从小麦麸皮中提取的高品质小麦膳食纤维中试成功,在全国属于首创。
“这项技术创新了小麦加工利用途径,实现对小麦产业链的再度扩大;提高了小麦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相较于麸皮效益可以增加10倍;同时也为糖尿病病人的主食摄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一份力量。”中裕公司研发中心常务主任赵成礼在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
米糠、玉米皮的综合利用技术也取得了重要成果。王超介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以米糠为原料,应用经过筛选的微生物菌株发酵产酶,制备成各种米糠改性用酶制剂。同时,正在以米糠和玉米皮为原料,研究开发膳食纤维、功能多糖等新产品。
“积极挖掘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潜力,开展增值利用技术开发和应用。”在5月23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这样说。
以绿色低温储粮技术保品质、减损耗、提效益
与常规储粮技术相比,低温储粮可以有效抑制粮食本身的呼吸代谢,减少损耗,保持新鲜度,防止害虫和微生物滋生,提高储粮企业经济效益,是现代储粮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川气候高温高湿,储粮难度大、条件复杂。基于问题导向,四川把绿色低温粮库建设作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大力实施低温储粮工程。浅层地能、风冷、水冷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四川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创新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浅层地能是一种低温的可再生资源,广泛分布在地下的土壤、沙石中。相对夏季38℃左右的空气温度,常年维持在18℃左右的浅层地能是一种非常优质的冷源,制冷效率高,运行能耗低。”在四川粮油批发中心直属储备库,其浅层地能设备的供应商——成都朗博旺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刘照勇在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
在具体施工工艺方面,刘照勇介绍,主要是在仓库周边向地下钻孔,孔深50米-100米,孔径150毫米-200毫米,在孔洞中埋设管道,管道呈U型,管道中注入水,再依靠水泵推动管道中的水循环流动。即以水为“介质”将地下的冷资源置换出来,用于粮堆降温;同时管道中的水是循环使用的,不会造成浪费。
据四川粮油批发中心直属储备库监测,通过使用浅层地能设备整仓降温,原本的平均粮温20℃、最高粮温28℃降至平均粮温13℃、最高粮温16℃,单位能耗0.35千瓦时/℃吨,年低温能耗只有约8元/吨。
在另一个粮库——成都龙泉驿省粮食储备库,记者看到,除了浅层地能设备,该粮库还创新性总结出外墙反辐射、内墙阻传导、构件断热桥、门窗防对流等一系列粮仓保温隔热技术。
而风冷设备相当于一个大型空调,通过粮堆表面的温控系统自动启动和暂停。“浅层地能和风冷这两种低温储粮技术各有各的优势,不同粮库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四川省粮食工程设计院院长袁玉川在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浅层地能的前期建设投入较大,但建成后的使用成本较小;风冷则相反,在使用中的电费成本相对高些。”
不过电费问题在未来将得到有效解决。在5月23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丽萍介绍,该省粮库正在配套试点建设“仓顶阳光”工程。即在粮仓屋顶架设光伏发电设备。
袁玉川表示,届时光伏设备的发电量不仅可以满足低温储粮的用电需求,余电还可以卖给国家电网。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春晖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