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种子大会三亚召开 聚焦“守住吃饱”与“迈向吃好”

来源:粮油市场报 编辑:李偲 2021-03-24 09:43:1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讯(梁君穷)3月21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进入第二天会期。

当天举行的水稻产业链发展论坛备受关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等专家及相关企业代表围绕水稻育种创新和产业发展进行了主旨演讲,他们从技术应用层面说明水稻育种的新突破与新方向,从种子市场来分析产业发展趋势,或是聚焦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但概括而言,都展示了各自团队在两个方向上的发力:“守住吃饱”与“迈向吃好”。

“粳稻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陈温福开宗明义,粳稻生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关系到品种结构的调整和区域优势的发挥,特别是关系到管理好通胀预期和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今后要坚定地发展粳稻产业,特别是在东北地区,要实现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湿地与环境的安全、平衡与可持续发展。”陈温福认为,未来我国粳稻育种策略,在育种目标上要高产与优质并重,在育种技术上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在育种政策上要商业化育种与公益性育种并重,同时还应加强适于直播品种的选育。

中国种子协会国际合作分会会长张琴提到,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约1.6亿公顷,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2400万公顷,占比仅14.8%。

但除中国外,海外水稻种植面积约1.3亿公顷,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仅700万公顷,占比仅约5.3%。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基因编辑技术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普通大米向香米的转化、‘砂糖水稻’等都能实现。”论坛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剑作《水稻基因组编辑技术及种质创新》为主题的报告,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方面的前沿应用让人眼前一亮。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邓启云在论坛上分享了他对超级杂交稻成功实践与种业发展的思考。他认为,相对于中稻,超级早、晚稻还缺乏突破性品种,种子生产成本高,受常规稻冲击较大;病虫害抗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缺乏高档优质杂交稻品种等是当前超级杂交稻需要提升的地方。“接下来应该在高产、高抗、高质、高效、高适5个方面共同发力,培育高产又优质的超级杂交稻。”“良种联合攻关已经显示其巨大潜力,必将在‘种业翻身仗’中起到引领作用。”胡培松认为,推进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充分应用分子育种技术,使传统育种向精准高效育种转变;推进建立基因组编辑产品的分类评估与简化监管办法,加快产业化进程等,应该是接下来联合攻关的重点方向。

来源:粮油市场报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