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在这里体验一株水稻的文化传承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禹爱华 陆祝玲 编辑:李偲 2021-03-16 10:01:51
时刻新闻
—分享—

隆平水稻博物馆内实景再造的插秧场景图。本报记者 禹爱华摄/光明图片

一株水稻如何承载万年的农耕文明历史,一粒种子怎样孕育成为世界半数人口的口粮,一代农业科学家经历过哪些艰辛探索?对于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成长的人们而言,这些问题大都显得模糊而遥远。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河东岸,一组由多个形状饱满的金色“稻粒”组合而成的建筑格外醒目——这里是隆平水稻博物馆,也是世界首个大型水稻博物馆。在这里,通过展品陈列与现代科技、自然野趣与劳动实践的融合,人们可以开启一段了解稻作文化、农耕文明、杂交水稻科技成就的趣味旅程。

穿越历史长河的稻香

走进水稻历史展厅,一个长方形玻璃柜中的展品特别引人注意。“大家身后就是距今约5300至4000年的炭化稻谷。”讲解员话音刚落,参观者纷纷转身,凑到玻璃柜前细细观看。这是出土于良渚文明的发源地——浙江余杭莫角山的碳化稻谷。

“史前稻作,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的过程;先秦时代,从动物‘踏耕’到‘水耨’技术、金属农具的广泛使用,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传统农业过渡;汉魏时期,农业技术广泛交流,水稻经济长足发展,交易繁忙、仓廪充盈;来到唐宋,曲辕犁等新式农具的出现,大规模圩田水利系统的建造,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进入现代,水稻在育种、栽培、生理遗传、品种改良等领域相继取得了重要成就和重大突破……”游客们在展厅里聆听一个个自然作物生长演进故事的同时,也能感悟到一部中华民族不懈开拓、垦殖、成长和进步的史诗。

隆平水稻博物馆馆长张璎介绍,目前馆内有一万三千多件文物及藏品,包括城头山、八十档、澧县平原等地出土的稻作文物,陶器、石斧、石犁等各个历史时期出土的稻作器物……而博物馆的特色藏品——水稻活体植株标本,更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新的科研方向。

破译种子的生长密码

如何在科普中提升市民参与感?隆平水稻博物馆在展陈布展中,增加了很多科技感强的互动体验。

环幕影院、幻影成景、360°全息投影、三维动画、CG特效等近百个多媒体设备,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收获更多知识。在更加注重科普教育的水稻科技展厅,设立了46个多媒体设备,有不少是互动体验项目,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

进入水稻科技展厅,仿佛置身“爱丽丝漫游仙境”中小女孩的梦境,随着小女孩梦境的转换,游客和“米博士”一同踏上了一段奇异的旅程,探寻水稻神奇的一生。

很多观众感叹:“从一粒种子变成沉甸甸的稻穗,从稻穗到稻谷,原来过程这么复杂。”“种子也会休眠,原来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为稻谷。”

“大家知道吗?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田地灌水、翻耕、平整,使其均匀、松软。这里有一处整地互动游戏,大家可以选择两款整地机械模型车,参与操作耕地,耕地速度快、面积大的将获得优胜。”讲解员介绍,展厅里的这类互动小游戏特别受小朋友们欢迎。

体验“杂交水稻之父”的追梦足迹

“我的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没糊涂。我还会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到‘100后’。”数十年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未停下追梦的脚步,不断改良杂交水稻,一次又一次创造新的纪录。

在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展厅的展陈中,有一封袁隆平院士从西南农大毕业分配到安江农校的介绍信。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袁隆平开启了日后艰难而又辉煌的杂交水稻科研历程。

在展厅里,有一面展示108种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的大型“种子墙”,还原了经过多年努力探索,中国杂交水稻从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发展到超级杂交稻的成就。“太震撼了!更加自豪于我们国家杂交水稻科研成就。”参观者感慨道。

“今年,我们将设立专柜展出一封45年前袁隆平给学生写的‘求援信’。”张璎介绍,这是一封袁隆平写于1975年1月31日寻求生活物资援助的信件,收信者谌海丰是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学生。从这封信中,可见当时杂交水稻科研育种之路的艰辛和不易。

透过博物馆的落地玻璃窗,可以看见一片等待重新翻耕的水稻梯田。这是博物馆的文化园区,可以开展户外稻田体验活动。湖南水稻研究所的研究员们会在这里种下全世界的优秀水稻品种,让市民有了体验稻田种植的天然场地。

从2019年9月正式开馆至今,隆平水稻博物馆已经成为学校研学实践、亲子周末游、水稻文化国际交流的热门“打卡地”。2020年,隆平水稻博物馆开设“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研学课程,从一株稻的自然生长感受四季轮转,体会粮食生产不易,全年吸引了研学和社会实践团队800余批,约10万人次。

张璎说,作为世界首个水稻专题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将充分发挥好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等各类平台载体作用,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中国稻作故事,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禹爱华 陆祝玲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