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方大豆”抱团入驻“数字港” 科技成果评估总额超31亿元

来源:新华网 作者:常东 孙勋勋 编辑:李偲 2021-01-14 09:03:41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期,疫情和贸易博弈带来的大豆市场波动让广东25年前开始布局的“南方大豆”被世人重新审视,中国大豆南方“芯片”“备胎”也成为了行业“聚焦”的热点。

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透露,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将一方面把与南方大豆有关的要素资源汇聚,另一方面链接资源、匹配要素,并借机构建大湾区豆腐小镇、大豆科技产业交易所等平台,在大湾区吹响南方大豆振兴号角。目前广东省多个部门正在制定有关政策,全力助力这个中国大豆“南方芯片”的孵化转化,为“北豆南移”和中国食用大豆自给提供湾区动力。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南方大豆”已经链起华南区、西南区、东南区等长江以南11省区的2170余项大豆技术(工艺)抱团加盟入驻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数字港”,科技成果评估总额(还未包括大豆品种)达31.926亿元。

大豆大咖回国,开启南方大豆“芯片”攻关

严小龙,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中国植物营养学科的开创者之一。1992年,他毅然回国,并决然择定了大豆作为毕生攻关研究方向,目的就是为中国大豆在南方建立起一个“备胎”资源库、技术中心。

1994年底,严小龙与年海教授带领几个年轻的博士、硕士正式组建起了南方大豆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从1995年开始,课题组从无品种、无基地、无经费的三无境况,艰难起步,首先启动了南方地区优势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工作。之后,课题组建立起了热带亚热带国家大豆区域试验体系,为南方大豆的科研和生产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课题组第一批新品种完成国家区域试验。2006年开始,课题组开始进入首个“高产”期,5个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其中4个为第一育成单位。

南方大豆与本地品种。新华网发

整装再发,南方大豆向快速转化发力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时任副书记胡浩民亲自挂帅,年海、严小龙已毕业的博士生刘玉涛及一批在读博士、硕士组成了专业队,专门从事南方大豆新品种和技术孵化转化。大豆种植和豆制品加工、商流企业很快跟风而上,围绕南方大豆快速构建起了产业闭环。

2008-2009年,课题组成员刘玉涛博士被广东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顺岭村挂职扶贫。刘玉涛一方面为当地豆制品企业提供高蛋白新品种原料,另一方面发挥自己营养学博士的优势,链接学校为传统豆制品工艺改良和新型食品研发持续赋能。短短两年时间内,南方大豆项目从顺岭村扩展到了整个梅州市8个县近70多个乡镇。

截至2020年底,南方大豆项目已扩展到广东省21地市100余个县(市、区),并辐射延伸在南方五省推广,累加推广26个品种超860万亩,涉及生产和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410余家,新研发大豆月饼、豆酱、豆酸奶等新型食品13类52种,保守估计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92亿元。

牛刀小试,华南区跨域合作提前试水

课题组开始在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开展大跨域、小试点技术集成推广合作,陆续构建起了100余个繁育、生产、加工类合作基地超17万亩,延伸辐射带动周边220万亩大豆基地。

南方大豆华夏3号新品种。新华网发

据统计,自2006年始,课题组作为第一育成者审定了14个国审品种和12个省审品种。作为标志性成果,华夏3号区域试验亩产高产记录达到305.9公斤(4.5吨/公顷),作为对照种也创造了308公斤的记录。

近些年,随着南方大豆科技与产业要素的集聚,课题组专门牵头组建了广东省大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通过联盟每年为南方大豆科技与产业发展培训、培育大批的生产、加工、商流、金融等专业人才。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刘登高认为,目前科技和产业要素均齐备,广东如果能撬动“南北合作”做大做强大豆精深加工,将会在全国激活数十万亿元大豆产业的实体经济活力。

据年海透露,目前,课题组正在进行再一轮3.0版本的科研体系优化。同时,广东省供给侧改革基金、中信基金、碧桂园集团、喜之郎集团等平台正在与课题组、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紧密衔接,正联动广东省大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合作的上百家企业组建南方大豆科研与产业综合发展的“航空母舰”,让“北豆南移”在中国华南地区谱写新篇章。

来源:新华网

作者:常东 孙勋勋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