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内粮价明显走高,预计2021年稻谷和小麦市场化态势将进一步凸显,非口粮需求量仍将处于高位,政策性库存明显下降;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或加大,政策与市场博弈将加剧。
2020年国内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2019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其中,双季稻播种面积比2019年增加756万亩,增长5.3%,成为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比2019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其中,小麦产量2685亿斤,较2019年增加13亿斤;玉米产量5213亿斤,较2019年减少2亿斤;稻谷产量4237亿斤,较2019年增加45亿斤。
2020年疫情及需求恢复影响国内粮食市场购销格局,粮食进口量创历史新高,粮食市场价格整体明显走高。全球疫情大范围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市场购销格局,国内市场主体购销心理预期进一步影响粮食社会渠道库存水平。国内不利天气频发,对主产区粮食产量和质量带来不同程度影响,粮食收购市场化程度较高,稻麦主产区托市收购范围明显缩小且托市收购量大幅下降,玉米市场价格不断刷新历史高位。
展望2021年国内粮食市场,预计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国内突出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各地各部门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粮大县奖励。
202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全力落实各项支农惠农、种粮补贴等政策,激发了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测报处预计,2021年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仍维持重发态势。其中,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对粮食生产威胁较大。
预计2021年国内粮食播种面积将呈现稳中增加态势,正常年景下,国内粮食产量仍将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农业农村部2020年12月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2021年,农业农村部将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摆在首要位置,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偏紧的农产品供给,着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预计,未来10年,国内主粮保供能力将大幅提升,结构将更加优化。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基本收益;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
2021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1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3元,较2020年提高0.01元/斤。
预计2021年国内主产区稻谷托市收购价仍将以上调为主,进一步夯实稻谷市场价格底部;国内主产区小麦及稻谷托市收购启动范围将缩小,托市收购量将处于历史低位,以市场化收购为主、托市收购为辅的收购格局基本形成,惜售与囤粮等现象仍将持续,农民市场意识逐年提高,售粮更趋均衡。
随着陈稻谷去库存节奏加快以及粮食精深加工技术不断提升,国内稻谷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比重逐渐提高,口粮消费占比逐渐下滑至80%左右。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0/2021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量20082万吨,比2019/2020年度增加602万吨;其中食用消费量15850万吨,饲用消费及损耗量2100万吨。同时预计2020/2021年度(6月至5月)小麦饲用消费量2400万吨,比2019/2020年度增加850万吨。国内粮食品种间的比价效应、替代效应将使得其相互之间形成制约,2021年国内玉米与稻麦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饲用替代力度。国内政策将从管控价格和粗略调控向管控预期和精细调控转型。
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国内粮食进口量12920万吨,同比增长29.61%;其中小麦进口量749万吨,同比增长150.5%;玉米进口量904万吨,同比增长122.7%;大米进口量223万吨,同比增长2.7%;高粱进口量427万吨,同比增长440.5%;大麦进口量710万吨,同比增长24.8%。
2020年9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21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申请和分配细则;其中小麦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与2020年保持一致。2020年1月16日,中美双方正式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协议在当年2月14日正式实施;该协议要求中国在2020~2021年两年间从美国进口至少800亿美元的农产品,其中2020年我国需进口365亿美元农产品。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21年世界谷物期末库存量8.664亿吨,全球谷物库存量与使用量之比将从2019/2020年度的31.8%下降到2020/2021年度的30.7%,达到5年来最低水平。其中,粗粮库存总量4.025亿吨,小麦库存总量2.829亿吨,大米库存总量1.81亿吨。美国农业部2020年12月全球供需报告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为3.165亿吨,玉米期末库存为2.8896亿吨,大米期末库存为1.79亿吨。
国际冲突、极端天气以及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和粮食贸易供应链中断相互叠加,加剧2021年全球粮食供给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荷兰合作银行、德国商业银行以及高盛集团在内的多家投行预计2021年农产品价格将上涨。世界银行在《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中称,农业类大宗商品已收复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失地”,并有望在2021年实现温和增长。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增加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进口。国内需求增长较快以及国内外粮价倒挂仍将支撑2021年国内粮食保持高进口量,进口渠道将进一步多元化,美国进口量占比将提升,其中饲料粮进口量有望刷新历史新高。因进口粮食“量大价低”,预计2021年国内产销区粮价将呈现倒挂格局。
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的一份研报称,未来10年中国饲料谷物消费将稳步增长,进口预计创纪录,2020/2021~2025/2026年度中国饲料用量将呈现增长势头,年平均增长率达3.3%,其中生猪饲料将是最大的增长推手。
受全球疫情及大型加工企业强势扩张等因素影响,国内加工行业处于加速整合中,行业规模化程度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中国2021年经济增速将达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中国2021年经济增幅有望达8.2%。
我国粮食加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但各品种间下游市场需求格局分化明显,稻麦加工业因口粮消费需求增速缓慢,面临的竞争较为激烈;而饲用需求因增速明显,饲企经营格局相对较好。生猪存栏持续恢复以及工业消费需求旺盛,将支撑2021年国内玉米消费需求,年度内仍将保持较大缺口。大米加工行业仍将呈现“稻强米弱”现象。
预计2021年国内猪周期下行与饲料原料价格上行叠加,将加速饲料行业洗牌进程,大型饲料加工企业抢占市场份额速度有望加快。国内粮食加工企业因粮源采购渠道不一,加工成本或差距较大,2021年加工企业间经营格局仍将呈现分化态势。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大米及面粉竞争已不再是供应量层面的竞争,而是向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高端化需求的方向靠拢。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指出,未来10年国内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消费需求的优质化、绿色化、个性化、营养化趋势更加明显,优质专用稻米和小麦口粮消费较快增长。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由于国内玉米政策性库存数量处于低位,政策调控能力明显下降,饲用粮仍将处于偏紧格局;相比之下,国内稻谷及小麦政策性库存数量相对较为充足,政策调控能力较强。2021年全球疫情、粮食进口量、新季粮食产量和质量、需求好转程度以及市场主体之间的购销博弈将影响国内粮价走势,考虑到当前国内粮价运行态势,政策对粮价的提振效应将明显弱化。
预计2021年国内玉米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玉米市场阶段性行情或频现,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或加大,玉米市场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政策风险、进口风险以及质量风险,市场主体心理预期对流通市场阶段性供需格局影响力度加大。国内小麦及稻谷对玉米需求大规模的替代,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玉米市场价格空间形成制约,品种间关联度将进一步提升,产销区价格倒挂将制约国产玉米跨区域流通。
预计2021年国内政策性稻谷和小麦成交量仍将处于高位,稻谷及小麦加速向“社会库存”转移,“渠道库存”受未来预期影响,稻麦市场价格走势面临的政策阻力较大,阶段性行情仍将显现,品种间、品质间以及区域间因供需格局不一,市场行情走势将呈现分化态势。国内粮价整体仍将处于上行通道,稻麦市场行情走势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玉米“脸色”,玉米市场行情走势则更多取决于政策调控手段。
在政策“保供稳价”主基调下,2021年国内将一方面加大政策性粮源投放力度以保障市场供给,同时加大粮食进口力度以调剂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将从需求端进行调控,“降温”粮食市场。建议粮食经营主体提高市场风险意识,加强国内政策研究力度,提高市场敏感度,增强市场把控能力,准确把握好“多”与“少”、“质”与“量”、生产与流通、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六个关系”,从动态角度来看市场供需,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加大与粮食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力度。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张春良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