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饭碗牢靠,全面小康的物质根基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编辑:李偲 2020-08-17 15:37:05
时刻新闻
—分享—

res01_attpic_brief.jpg

访谈专家: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程国强

采 访 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吃饭这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人民群众真正有尊严、有体面、有保障、有安宁。

我国如何做到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且确保中国饭碗里装满中国粮呢?经济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程国强。

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记者:从古至今,粮食就是万民之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成功解决了几千年长期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的成就是如何实现的?

程国强:解决好吃饭问题,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资源条件极其有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成就,也是全球农业的历史奇迹。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209公斤;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突破6.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至470公斤,比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中国人已经将“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

记者:纵观新中国粮食发展历史,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对实现粮食生产快速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程国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幅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实现从长期紧缺到供需总量平衡根本转变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明确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新方针,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为此,我国与时俱进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使粮食生产能力跃上并持续稳定在新的台阶。2015年以来,我国连续5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5亿吨以上的水平。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库存充裕、供给充足、市场平稳,进入粮食安全形势最好、保障能力最强的历史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而是要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将从根本上使中国人的饭碗能够始终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里面主要装中国粮。

坚持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记者:人多地少,粮食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情。基于此,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有哪些特征?

程国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主要装自己的粮食。这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选择粮食安全之路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国立足本国国情、粮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已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粮情的“三位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即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为核心的国内粮食生产体系;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为重点的粮食储备体系;以统筹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资源为目标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这三者互为支撑、协同一体,共同构成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记者:坚持不断强化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中国人把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底气所在。粮食储备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国粮食储备体系有什么独特之处?

程国强:我国始终坚持把粮食和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发展阶段的农业支持政策,注重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体系,中央储备粮主要担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战略性保障功能,以及应对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地方储备主要用于解决区域性供求失衡、应对突发性事件及居民口粮应急需求。同时,我国在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10天至15天的应急成品粮储备,建立形成应急储备、加工和配送体系,应急供应网点遍布城乡街道社区,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我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保谷物基本自给,保口粮绝对安全,为何还需要进口粮食?

程国强:谷物基本自给,但并不是所有的粮食品种都能完全实现自给,适度进口粮食就成为我国调剂余缺的重要手段。

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实施我国粮食安全新战略的基本要求。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需缺口,我国适当增加非主粮农产品进口,同时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渠道和结构多元化,建立农产品全球供应链,增强和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记者:粮食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必须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端稳中国饭碗,就是要保证粮食供应充足和粮价基本稳定,这对我国粮食安全治理水平和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程国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六连丰”,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挑战和短板压力始终存在。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治理水平和粮食宏观调控能力,高质量推进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粮食质量和品质,更加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

记者:要保障粮食安全,如何调动和保护好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如何提高粮食治理水平和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程国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要更加注重让主产区抓粮食生产有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多年来,主产区产粮越多反而越穷,极大抑制了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承担首要责任,省级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同时,中央要进一步强化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关键在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要进一步创新种粮补贴支持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长效机制。

要善于运用改革办法和法治思维,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健全国家法律制度体系中,要更加重视推动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尽快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依法治理。改革完善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国家储备粮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快、用得好。要创新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安全保障体系,全链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创新完善粮食产销合作,促进粮食供求区域平衡和季节平衡。

端稳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既是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抵御全球性重大风险的“定海神针”,也是稳经济、稳社会、稳全局的“压舱石”。只有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装的是中国粮,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只有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家安全的基础,才能全面应对世界大变局各种风险挑战并赢得战略主动权。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