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是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威胁庄稼的各种病虫害进行及时防治,杜绝减产隐患。在中国,植保技术至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广大农户仍然要不断面对和防范种种新的威胁。
外来“妖蛾子”入侵中国,玉米还好吗?
自去年年初开始,一种名为“草地贪夜蛾”的外来虫害从云南侵入中国,为各类农业作物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别看这小小的草地贪夜蛾进入中国时间不久,它在全球农业界可是名声在外,在《2017年世界植物现状报告》评出的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中“榜上有名”。
作为一种全球性虫害,草地贪夜蛾的故乡本在遥远的南美洲和中美洲,近年来却四处“漂洋过海”,为多个大洲的农户带来了不小的心理阴影。2016年,草地贪夜蛾首次出现在尼日利亚,在短短两年之内,就“踏遍”了非洲44个国家。2018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出预警;去年侵入中国后,农业农村部也专门发布红头文件提出应急防治要求,其危害程度可见一斑。
2019年1月11日,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植保技术人员在田间普查到幼虫危害玉米,经专家核实确认,正是“臭名昭著”的草地贪夜蛾。自此,我国广大农户和植保工作者也加入了对抗“妖蛾子”的全球大战。
其实,草地贪夜蛾之所以被称为“妖蛾子”,实在是和它的种种“难缠”的特点分不开。综合来说,这些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能吃——寄主广泛,为害严重:“草贪”为害80余种植物,嗜好各类禾本科作物,像玉米、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粟、甘蔗等作物最合它的胃口。根据2017年的报告,在非洲12个玉米种植国,“草贪”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4.8亿到61.9亿美元不等。
能生——适生广泛,繁殖强大:“草贪”成虫可以多次交配产卵,一生可产卵900到1000粒。在28℃时,仅仅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能飞——迁飞扩散,神行百里:“草贪”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100km;成虫通常在产卵前可迁飞100km。
正因为有了以上种种特性,自从草地贪夜蛾泛滥成灾后,“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草贪’爱玉米”的传闻便不胫而走。也许你要问,在这么一种能吃、能生、能飞的“妖蛾子”面前,本该由我们享用的香甜可口的玉米,岂不是要保不住了?
答案当然是不。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在不断发展创新的农业植保科技面前,再难缠的“妖蛾子”也难为所欲为。
高效治“蛾”,管理抗性
其实,进入中国的头一年,不可一世的“草贪”就遭遇了迎头痛击。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草地贪夜蛾曾侵入中国范围内的26个省区市,得益于农业农村部反应神速,及时发布了针对“草贪”的应急防治通知和推荐用药名单,引导和带动了社会各界的快速行动。截至7月2日,全国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786万亩,防治面积951万亩次,基本做到应防尽防,有力提振了全行业持续防控的信心。
可见,只要有了趁手的防治“利器”和统防统治的组织力,对付“草贪”就是动真格的。在这方面,来自全球的创新技术和经验,也正在不断支援中国的“灭蛾战役”,为这场战役吹响了新的进攻号角。
以领先农业科技见长的拜耳作物科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去年年初草地贪夜蛾侵入中国,拜耳作物科学便投入了高度关注,为这场战役不断贡献着“杀手锏”。
例如,抗性管理是不少行业专家指出的防治草地贪夜蛾的一个难点。国际经验表明,对草地贪夜蛾重复使用同类型药剂,极易使其产生抗性,为其长期有效防治带来巨大困难。
针对这一挑战,拜耳在现有的“优福宽®+敌杀死®”的防治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迅速着手引入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新型专利药剂——国腾(登记中),它的有效成分是拜耳研发的一种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四唑虫酰胺。有实验记录表明,四唑虫酰胺对于防治草贪效果显著,7天的防效达到89%。而从实践来看,其14天的防效仍能达到85%以上。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生力军”,国腾有望快速停止害虫取食,且能够对靶标害虫的各个发育期进行防治,具有持效期长、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
可以想见,这种新专利药剂一旦上市,农户就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药剂选择。这就意味着,通过轮换用药,可以有效延缓草地贪夜蛾的抗性。当前,拜耳已经在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多地对新药剂的效果进行试验,并同步展开在玉米等作物上的产品登记工作。
“精准灭蛾”事半功倍,粮食安全保障有为
除了提供科学的植保方案,先进的防虫害理念也是不可或缺。在这方面,拜耳公司针对草地贪夜蛾提出了“精准灭蛾”的理念,即倡导在草贪的防治中结合其危害特性和习性,做到“四个精准”——精准识别草贪、精准选择药剂、精准把握施药窗口、以及用科学的方法精准施药。
做到这四个“精准”,往往能够使“草贪”的防治事半功倍。例如,在草贪的防治时机上,宜抓住玉米关键的营养生长期精准防控,有效保障产量。包括在药剂的剂量和施药的方法上,也应做到科学优化。例如,可以适当引入飞防植保等新型植保方式。此外,还需要重视防控中的抗药性管理,综合采取多种防治手段,以减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可见,只要善用科学的力量,再凶猛的“妖蛾子”也并非不可战胜的。当前,深耕中国农业市场的拜耳作物科学,在助力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不遗余力。今后,拜耳将继续密切关注国内病虫害态势,并不断贡献最新的全球技术成果,时刻为中国农业应对未来挑战做好准备。
来源:中国网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