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突破1000万,一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不久前,联合国再次就贫困群体粮食危机发出预警。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将是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眼下已有超过8.2亿人正在挨饿,今年受疫情影响陷入极端贫困的人数可能还会新增4900万人。目前这场粮食危机有什么特点,国际社会又该如何应对?
粮贸限制导致双向不利
目前全球新冠感染人数排在前12名的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占8个。其中巴西、俄罗斯、印度、秘鲁和智利的感染人数都比较靠前。新冠疫情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虽然从全球粮食生产总量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来说,全球的粮食是足够的,但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贸易限制、旅行限制、经济活动停摆等措施的实施,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担心新冠疫情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恶化。
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很多低收入国家反而是粮食净进口国,尤其是在非洲大陆,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非洲有35个国家是粮食净进口国,这些国家的粮食安全依赖于国际粮食供给和价格。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发现,今年5月全球大约有3.8%的粮食出口受到限制,而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时,大约有4.7%的粮食出口受到限制,当时导致国际水稻价格上涨了216%,小麦上涨了136%,玉米上涨了125%。
换句话说,如果国际农产品出口结构不能维持稳定,那极有可能出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这对于低收入粮食净进口国来说,会导致其国内粮食价格上涨,从而使得更多低收入人口难以获得足够粮食。另外,对于粮食出口国来说,限制或禁止出口,也会导致粮食市场需求减少,还会产生粮食储存成本,加上国内整体消费水平下降,有可能出现国内粮食价格下跌,从而会影响到粮食生产者的收入水平。
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虽然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但仍需雇用大量季节性农业劳动力从事采摘、收储等工作,全球大约有1.5亿左右国际移民劳动力,约有10%是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农业劳动力占绝大多数。而目前,美国和欧洲国家虽然逐渐重开经济,但是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疫情复发问题。目前为控制新冠病毒的蔓延,各国都采取了限制旅行和入境的措施,农业季节性劳动力流动受到打击最为严重,劳动力短缺势必会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长期来看,这必然成为助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因素。
哪些群体无钱买粮
另一方面,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全球大约有20亿劳动力属于非正式就业,其中93%分布在发展中国家,非洲国家的非正式就业比例是85.8%,亚太地区为68.2%,这些非正式就业劳动者主要是靠日薪维持生活。
笔者曾在马拉维调研,当地一个农民说:“我们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着今天到什么地方找到活干,然后挣500夸查,买回一家人一天的食物,如果一天没有找到工作,那就只能饿着了”。在非洲很多地方的农村小卖铺里,很多食物的销售单位都是按一顿来起步的,如100毫升食用油,500克的玉米粉等。
各国在疫情中采取的暂停非必要的经济生产活动以及“居家禁足”等政策,必然导致一些依赖日薪的贫困人口没有工作,从而没有收入来购买需要的口粮。全球一直非常担心印度和非洲国家的疫情大暴发,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非正式就业人口规模最大,对这些人群提供及时必要的粮食或收入补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国家本身的政府财政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发达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收入补贴计划。
国际合作面临何种挑战
不久前,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因为疫情将会增加1400万饥饿人口,而这一区域一直是饥饿人口发生率比较低的区域。这也是此次粮食安全问题和以往最不同的地方。
过去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主要由于局部冲突、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所致,产生的影响都是区域性的,主要在非洲和南亚次大陆,一般通过国际粮食贸易规则的协商和粮食援助等方式来应对。但是,此次新冠疫情引发的粮食安全危机的成因更具系统性和复杂性,各国都面临严重挑战,发生区域更加广泛,国际合作又面临疫情政治化等负面影响,所以应对难度更大。
首先,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重点仍然聚焦于防控病毒蔓延,国际合作资源大量流向公共卫生和医疗领域,有可能挤占用于缓解粮食安全问题的资源。
其次,由于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限制,粮食和人员的流动也受到影响,传统的粮食援助难以顺利推进,提供粮食援助的成本正在提升。
再次,国际社会已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和模型评估,预测到未来潜在风险和危机爆发程度,各种评估都显示此次新冠疫情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严峻的之一,所以国际社会必须形成高度共识,积极开展合作应对此次危机。
就应对这次国际粮食危机而言,联合国及国际社会能做些什么?
第一,国际社会应更加密切关注低收入国家的农业生产问题,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关注小农户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各种疫病以及病虫害的能力,从而提升本地粮食供应能力。
第二,在当前国际合作面临严重挑战的今天,更应加强国际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联合国的统筹和协调作用。尤其是粮农三机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世界粮食计划署),需要尽快制定清晰、可行的应对“路线图”。
第三,和各国政府、私营部门等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将更多的资源投向粮食安全脆弱的国家和人群,从而缓解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唐丽霞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