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新华社合肥6月7日电 捧起一把颗粒均匀的麦粒,闻着新麦特有的清香,安徽省定远县种粮大户张海清格外感慨。
这里是中国江淮地区粮食主产区,张海清身后,一台台收割机往返穿梭,将连片的金色麦浪齐茬儿“吞下”,千余亩小麦就这样颗粒归仓。
“去年播种时遇到干旱,返青田管时又遇到疫情,真是没想到今年小麦收成还挺好,亩产比去年要高200斤。”这位种了30多年地的农民带着喜色说。
从南到北,中国夏粮主要作物小麦正在集中收获。5月中旬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信息显示,小麦旺季收购量预计为1400亿斤左右、早籼稻200亿斤左右、油菜籽240万吨左右。
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中国农业科学院3日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预测,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6.7亿吨,能够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也是各国人民的基本诉求。然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多重挑战,一些国家禁止部分粮食出口,贸易和物流限制造成粮食运输困难,经济衰退影响民众粮食负担能力,部分品类粮食价格有着较大上涨压力。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中国粮仓”再获“满仓”更显意义重大。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5月21日发表声明说,疫情已对整个粮食系统造成影响,限制人员流动会阻碍粮食物流,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危及全球粮食安全,对最贫穷国家的影响尤为严重。
声明还敦促各国,尤其是主要贸易国,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稳定、透明、可靠,促进多样化、安全和有营养食品的生产和供应。
粮农组织在当天早些时候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中还提到,截至2019年末,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有逾1.35亿人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
“疫情蔓延全球,粮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中国多年来都将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即使全球粮食市场出现波动,也不会冲击中国粮食安全,更不会影响14亿人口的饭碗。”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董召荣说。
在他看来,用不足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积,养活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口粮绝对安全,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成就,也是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此前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部长通道”上表示,目前中国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库存超过一年的产量,可以供全国人民吃一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他肯定地说,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业-食物系统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相比其他行业较小,出口占总产出的比重、进口占总需求的比重都低于5%。
4月2日的商务部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也曾透露,中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2019年,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
中共十八大以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国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谷物自给率超过95%,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
白皮书还特别指出,按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也得有忧患意识。”董召荣说,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要绷紧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系列举措被认为是中国继续保持“粮食自信”的关键因素。
“1999年,我第一次流转500亩土地用来繁育优质小麦种子时,全村可耕地面积就超过5000亩,今年全村还有可耕地5558亩。”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夏刘寨村党总支书记王化东说。
如今,他带头成立农产品加工公司,带动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收入。6月20日,主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地的上万吨毛豆订单就要开始生产、包装,陆续发货。
“过了毛豆季,中秋节前后又得加紧处理玉米订单了,为了确保交货,除了本村种植的一小部分外,还得用订单农业的方式去周边省份找地种,不然根本满足不了这么多订单。”王化东说。((记者代群、马姝瑞、陈尚营、姜刚、汪海月))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