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青岛城阳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在试验田里插秧。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5日举行的海水稻全国联合插秧活动上表示,2020年中国海水稻的推广面积将达到10万亩。盐碱地上长出的粮食,正悄然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此次联合插秧活动由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组织发起,山东青岛、潍坊、青海格尔木、浙江温州等四地同时启动,全国多处盐碱地开始孕育丰收的希望。“今年将开展盐碱地改造100万亩,力争在全国布局1000万亩的盐碱地改造项目,为带动全国改造一亿亩打下坚实的基础。”连线视频中,袁隆平的发言掷地有声。
海水稻,即耐盐碱水稻,其稻作改良试验由袁隆平领衔,研发团队专注于培育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耐盐碱品种。“目前海水稻已在山东、内蒙古、新疆、陕西、黑龙江等多地种植,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盐碱地类型,成果丰硕。”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栋对记者说。
6月5日,在青岛城阳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插秧机在试验田里插秧。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相关研究显示,中国盐碱化土地面积约15亿亩,其中约2亿亩可进行稻作改良。“我们预计今年的平均产量能达到每亩400公斤,如果成功了,这10万亩曾经的不毛之地将能够提供4万吨大米。”张国栋说。
与此同时,海水稻的产业化进程也渐渐拉开帷幕。在山东潍坊的活动现场,海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正式奠基开工。示范区位于禹王湿地景区周边,今年将建设5万亩海水稻稻田,同时成立稻米食味品质与深加工研究院、全国海水稻种植与加工数字农品云中心等,打造海水稻产业生态品牌“种福田”,拓展米酒、米饮、日化用品等深加工业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提升海水稻附加值。
“只有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让海水稻及相关产品更多地为人所知,这个产业才能长久发展下去,‘拓荒’才能持续进行。”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执行主任刘佳音对记者说。
6月5日,在青岛城阳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在试验田里插秧。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除了产业化发展,参与活动的专家同时表示,技术革新对海水稻种植乃至粮食供应安全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青岛城阳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记者注意到一台特别的插秧机,它既没有操作员,也没有驾驶员,正独自在水田中工作,一株株秧苗整齐地被插进水田中。
6月5日,在青岛城阳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插秧机在试验田里插秧。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通过新的育种栽培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及数字化智慧化农业生产管理体系,海水稻的种植推广及‘拓荒’将更加高效快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发展处处长彭既明说。
作为受邀嘉宾,瑞士布勒亚太区谷物食品业务技术总监菲利普也参与了此次联合插秧活动。“这个活动背后的意义,在于如何让农业造福世界人民。在这里我看到了先驱者,他们正在推动世界进步。”菲利普说。
事实上,中国海水稻已经走出国门,正在为世界粮食供应安全贡献力量。
2017年12月,海水稻团队进入中东地区,在阿联酋迪拜酋长国打造荒漠化土地稻作改良人造绿洲研究示范项目。通过对荒漠土壤的改良,并试种不同积温带水稻品种,团队掌握沙漠了水稻生长规律、水肥施用条件和各生育期的核心植保措施,为优良水稻品种培育项目在中东及非洲进行试验推广提供了保障。
6月5日,在青岛城阳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在试验田里插秧。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海水稻团队还与塞拉利昂农业与林业部,韩国庆尚南道河东郡、南海郡,印度尼西亚三务集团签订“水稻种植+智慧农业”合作意向书,与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纳米比亚等国家相关部门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2020年,海水稻团队拟启动印度尼西亚三务集团合作项目,项目一期试验面积约3000亩,计划进行酸性土壤改良、热带水稻品种筛选、耐酸性水稻种植等技术试验及验证;继续与塞拉利昂、巴基斯坦深化合作交流,预计共开展约1000亩的盐碱地改良、水稻种植项目。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未来团队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相关国家的意愿和基础条件,打造国际农业合作新模式,将中国技术推广到世界,为世界粮食供应安全尽一份力。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武岳 张旭东 张力元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