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对比多国囤粮、限制出口的全球粮食安全恐慌,今年全国两会上传递出我国粮安农稳的好声音——
“粮食连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百分之百,库存超过一年产量,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小康之年,如何再接再厉端稳中国饭碗?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扛稳政治责任,保障“大国粮仓”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报告一出,令代表委员们十分振奋。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态度鲜明,一以贯之地抓好粮食生产,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确保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就能产得出、供得好。”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表示,今年以来,黑龙江省进一步增强了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财政支出1.2亿元对水稻智能集中催芽给予补贴,安排1亿元支持农资企业复工复产,配套2500万元支持病虫防治监测点建设。”
粮食产出来,收储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储备‘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保百姓饭碗的粮食’‘要搞好储备调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谈道,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为城乡居民居家防护,特别是一些疫情严重地区的封城、封村,保障供给不断线,稳定人心、稳定社会,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优化调整粮食储备政策体系,以更好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应对各种社会、自然风险,意义重大。”
耕地保量提质,落实“藏粮于地”
产量丰,库存足,这离不开咱们的18亿亩耕地红线!
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许多昔日的斗笠田、望天田变成了阡陌纵横的万亩田、吨粮田。”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健民谈道,据评估,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为此,他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新体制;做好建设评估工作,摸清底数、位置、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力度,落实农田建设工作经费;明确管护主体,解决建后保护资金,实现以利用促保护。
在全国人大代表、商丘市市长张建慧看来,高标准农田应该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器。“拿商丘来说,目前商丘已经累计建成永久性基本农田650多万亩,近两年高标准农田的单产稳定在1200斤以上,比一般农田增产200斤左右,明显提高了效能,增加了农民收入。”他希望国家能进一步支持河南、商丘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加快河南、商丘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良种良法配套,发力“藏粮于技”
“在保持18亿亩耕地面积的情况下,我国粮食还面临供需紧平衡,那么继续提高单产的关键就在于农业科技。”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赖应辉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数据显示,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9.2%,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超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达95%以上。
“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是粮食增产的克星,‘虫口夺粮’要靠不断研发高抗性优良品种以及充分利用现代生物防控技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品种研发要更精准,并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要不断推进我国农业生物安全技术创新,提高突发农业生物安全事件应对能力,“用科技力量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虽然遇上了疫情,但是春耕田管的技术指导,我们一点儿没耽误。利用网络、电话结合现场培训,一样能指导农业生产,解决农民遇到的难题。”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王作英建议,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在支持科研院所进行新品种课题研发攻关的同时,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让更多有能力、有学识的人充实到农业科研和推广队伍中来。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吕珂昕 缪翼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