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余”曾经是农业社会国人的祝福语,如今这一具有强烈梦想意味的期盼已经成为现实。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增产或者丰产,特别是2015年以来每年的粮食总产量都超过13000亿斤,201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277亿斤。讲得具体点,即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948斤。再具体点,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的粮食平均到每个人每天,可以消费两斤半的粮食。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当今社会平均让一个人每天吃两斤半的粮食,这无论如何也是吃不掉的。
居民主要消费的口粮是米饭和面食。目前我国粮食中稻谷和小麦合计产量约6800亿斤,主要用于口粮消费,稻谷和小麦人均占有量合计为490斤。把稻谷折算成大米,把小麦折算成面粉,大致来说,平均到每个人每天也有1斤多的口粮占有量。显然,每年生产的稻谷和小麦用作口粮是吃不完的。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除了口粮消费,居民还要消费越来越多的肉蛋奶水产品等,这就需要消耗饲料粮。饲料粮主要由玉米、杂粮及豆粕构成。我们不否认我国每年大豆都存在较大的产需缺口,需要进口。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8000多万吨,国内生产大豆约2000万吨。但是,每年玉米和杂粮产量是足以满足饲料生产需要的。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的玉米和杂粮5400亿斤,满足国内饲料生产绰绰有余。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用来加工燃料乙醇、淀粉和饴糖等,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无论从居民口粮,还是从饲料粮的主要构成来看,我国生产的粮食足以满足居民直接、间接的消费需要。实际上,随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国内粮食生产满足居民消费需要总体上还出现了剩余。多年来,我国生产的粮食较好地满足了工业用粮不断增加的需要,还出现了全社会粮食库存水平居高不下的现象,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粮食在满足居民消费之外还有剩余,需要通过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等方式加以转化。
依法严管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护地方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些都带来了我国粮食连年有余的喜人局面。随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粮食单产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口粮消费趋于不断减少,我国开始实施振兴大豆计划,2019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了1000多万亩,达到1.4亿亩。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不断提高国内大豆生产能力,并不意味要回到封闭社会搞自给自足经济。
按照国际分工和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扩大农产品进口等要求,我国不会改变每年进口大量大豆用于增加植物油的供给和满足蛋白饲料的需求这一格局。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尽管一些国家对粮食等农产品出口采取管制措施,但是这对我国大豆进口造成严重损害的可能性非常小。在前不久召开的特别G20峰会上,各国首脑承诺,共同抗击疫情的同时不破坏全球供应链不中断全球贸易和物流,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承诺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开放,估计今年我国农产品进口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按照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我国将增加进口美国大豆等农产品。同时,我国加大开辟大豆进口来源多元化的力度,并推动饲料豆粕含量的弹性,足以应对大豆短期的供应波动问题。
(作者为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 李国祥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