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
一、我国粮食安全物质基础坚实
(一)粮食产量十六连增,粮食安全有基础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6年丰收,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粮食供应充足。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比1978年的30476万吨增长117.8%。其中,谷物产量61368万吨,同比增加365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粮食单产水平持续提高,2019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1公斤/亩,同比增加6.6公斤/亩。粮食播种面积稳中略降,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41亿亩,同比减少1462万亩。其中小麦、稻谷播种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玉米播种面积超过6亿亩。
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4公斤,比1978年的317公斤增长了49.5%,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0公斤。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二)进口以饲料粮为主,口粮自给有保障
2000年以来,我国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超过3/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2019年我国粮食进口连续第二年下滑,其中谷物进口量明显下降,大豆进口小幅增加。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粮食(谷物和大豆)进口总量为10643万吨,较2018年下降1.9%。谷物进口总量为1792万吨,同比减少12.6%,其中进口小麦348.8万吨,同比增长12.5%;进口大米254.6万吨,同比减少17.3%;大米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不足2%,主要是品种调剂。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8851万吨,同比增长0.5%;进口玉米479.3万吨,同比增长36.0%。大豆和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占粮食进口总量的95%左右。
2019年我国谷物出口数量为323.6万吨,同比增长26.8%,其中出口稻米274.8万吨,同比增长31.4%;出口小麦31.3万吨,同比增长9.7% ;出口玉米2.6万吨,同比增长110%;出口高粱4.1万吨,同比减少15.3%;出口大麦315.4吨,同比减少95.5%。
(三)粮食储备充足,政策调控有措施
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2007-2015年我国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由于连续多年玉米产大于销,临储库存持续增加。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二、主要粮食品种供需形势
(一)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2004年我国执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稻谷总体维持增产态势,尽管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同比略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10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肉蛋奶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对需求的拉动有限,近年全国稻谷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预计2019年我国稻谷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在稻谷去库存的背景下,部分不宜食用稻谷进入饲料和工业消费领域,饲料及工业领域对稻谷的需求量有所增加,稻谷消费总量平稳略增,预计2019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为1.92 亿吨,较上年度增加166万吨,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我国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敞开收购市场多余稻谷,稻谷库存大幅增加,去库存成为当前国内稻谷市场调控的主基调。2019年国家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累计成交1261万吨,同比增加405万吨。2020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将南方籼稻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0.01元,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
(二)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多年产大于需
小麦作为主要的口粮品种,自2004年以来连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稳定小麦生产。2019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73万公顷,同比减少54万公顷。由于小麦生长期光热条件适宜,积温正常偏多,利于小麦干物质积累,单产好于上年。小麦总产量达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下降,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但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2020年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2元,保持2019年水平不变,并限定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总量为3700万吨。最低收购价政策不断完善,有利于稳定农户预期,调动种植积极性。农业农村部调度显示,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北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
(三)玉米产需存缺口,临储拍卖保障供给
过去几年,国家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种植者补贴调整种植收益,主动调减玉米播种面积,2019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4128万公顷,同比减少84.6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368万公顷,全国玉米产量2.6077亿吨,比上年增加360万吨。尽管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使得国内生猪存栏大幅下滑,玉米饲用消费量大幅减少,但工业消费需求强劲,总体需求降幅不大,连续三年出现产需缺口,有利于玉米去库存。
2019年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竞价销售临储玉米累计成交量2191万吨,同比减少7821万吨,主要因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消费需求下滑。经过4年临储玉米拍卖,目前玉米库存大幅下降,去库存压力明显减小。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预计玉米市场产需缺口还将继续存在,临储玉米拍卖仍是增加国内玉米供应的主要渠道。另外,中美经贸协议的落实需要进口更多玉米及高粱、DDGS等替代品以满足国内需求,饲料粮的供应仍有保障。
(四)全球大豆供给充足,贸易物流顺畅
2019年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后,国内大豆播种面积明显增加,产量达到1810万吨,同比增加215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但与国内需求相差甚远,国产大豆占年度消费量的不足两成,进口依然是保障国内大豆供应的主要来源。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8851万吨,同比增长0.5%。其中,自巴西进口5768万吨,占比65.1%;自美国进口1701万吨,占比19.2%,2018年以前自美国进口占比一直在30%以上;自阿根廷进口879万吨。三国进口量占比达94.2%。
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2019/2020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3.418亿吨,较上年减少1688万吨。其中美国大豆产量9684万吨,同比减少2367万吨;巴西大豆产量1.26亿吨,同比增加900万吨。由于消费增幅有限,预计全球大豆期末库存为1.024亿吨,较上年减少944万吨,仍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巴西、阿根廷一直将大豆作为主要出口创汇产品,政府部门和贸易商都在积极协调保障大豆出口。美国大豆库存水平较高,农场主出货压力较大,等待中国买家采购。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主产国政府主动限制大豆出口的可能性不大。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巴西、阿根廷因疫情防控出现封港和罢工的传言,大豆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但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了解,目前巴西、阿根廷两国港口大豆装运工作仍正常运行,没有影响大豆进口装船。巴西贸易部称,3月份巴西大豆出口量为1164万吨,远高于2月的512万吨和去年同期的846万吨,其中对中国出口886万吨,截至发稿前,4月份对中国排船量已经超过950万吨,预计国内大豆供需格局持续宽松。未来如果巴西升级疫情防控措施可能造成物流运输不畅,但国家还有相当数量的大豆储备库存,如果出现阶段性供应紧张,随时可以投放市场,保障市场供给,稳定市场价格。
三、中长期我国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
我国土地、水资源有限,继续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产量的空间不大,而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压力依然较大。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饲料和工业用量消费继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加上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粮食安全的要求更高。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一)坚守底线,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
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从严管控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安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全年升级种子培育、农机装备、农药研制、肥料开发、加工储运等应用技术,依靠科技手段和农艺农技应用,增加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粮食生产供应。
(二)适度进口,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保证中国人端好自己的饭碗。同时我们还有兼顾国际贸易、满足人民群众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适度进口大豆等粮食品种,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稳定的全球粮食供应链体系。健全粮食进出口协调机制,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壁垒与障碍。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国际合作,拓宽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实现进口多元化。鼓励支持国内企业赴境外开展大豆等粮食的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并购,打造中国自己的跨国大粮商,掌握更多粮源,提高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影响力。
(三)综合施策,全面提升粮食安全水平
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压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调动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基本收益,统筹好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密切关注国内外粮食市场供需情况,加强对粮食生产、贸易、消费、价格的监测。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保证国内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作者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王辽卫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