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里有粮你为啥还慌?

来源:中国农网 作者:孙鲁威 编辑:李偲 2020-04-03 11:26:26
时刻新闻
—分享—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有些国家宣布暂停一些农产品出口。由此,不少媒体发表文章对我国粮食安全是否会因国外出口限制而受到影响表示担忧,更多的文章是自信满满。但是无论自信的还是担忧,文章给人的感觉都是不自信。今天读到的十万加的文章标题竟然是“紧急预警”,称另一场意指粮食的灾难又要开始了。为什么会恐慌至此?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我们手里有粮,但是表现出来的还是如此心虚?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们的这些粮食都在哪里,我们的库存今天还有多少。所以,尽管满篇大道理说我们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但让人读到的还是慌张。

关于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最新的权威资料就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10月14日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国粮食安全成就表现在,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谷物供应基本自给,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有效解决;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是指,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未来的努力方向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储备应急管理,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实施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其中有几大指标应该是我们关心的:一、粮食生产能力。就说一个单产水平——2017年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分别为6916.9公斤、5481.2公斤、6110.3公斤,较1996年分别增长11.3%、46.8%、17.4%,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50.1%、55.2%、6.2%。二、口粮绝对安全。就说主粮进口——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大量进口的主要是油料作物大豆,占比为75.4%。三、粮食储备能力。就说仓储水平——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政府粮食储备数量充足。在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10-15天的应急成品粮储备。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其效果地球人都知道。每年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都会发布各个品种的粮油播种面积,收获的季节也会发布各种产量信息。但是对于巨大的“藏粮于库”,却很难找到有关信息。比如库存信息,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基本信息。粮食生产大国有公开透明准确的库存信息发布制度,因为库存信息是经济社会重要的基本面信息,它是指导贸易、价格、生产的基础。我们现如今这么庞大的粮食中央储备、地方储备、企业储备、农村储备,然而,我们并没有统一发布的库存数据。你说你手中有粮,其实你根本不知道属于你的粮食到底在哪里。因为库容不等于库存,库存不等于商品。自从1990年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以来,体制机制就隔三差五的改革着,加上历次清仓查库反映出来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点粮食产区多次爆出的重大腐败案件,这一切都让人对粮食库存这个问题不能释怀。

对于“藏粮于库”的问题,国家一直在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目前看,步伐滞后于生产领域的需要,或者说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没有起到应有的预警作用。比如自2004年国家先后启动了主粮最低收购价政策。2016年起逐步完善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进一步降低了政策性收购比例,实现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比如2019年10月国粮粮〔2019〕284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完善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关政策的通知》,自2020年起对最低收购价小麦限定收购总量。限定2020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总量为3700万吨。其中限定收购总量分两批次下达,第一批数量为3330万吨,不分配到省;第二批数量为370万吨,视收购需要具体分配到省。2019年我国小麦总产量1.34亿吨,供求平衡有余,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但是你要知道几年来最低收购价收购了多少?收了什么品种?拍卖了多少?拍卖的价格?流拍的原因?不同的品种有怎样的去向?这些都基本找不到信息。

“藏粮于库”,国家储备的粮权在国务院,但国家粮食信息要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不仅靠财政政策,还要靠信息服务。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种植结构调整,还要大力发展强筋弱筋小麦等。那么,这些结构调整的依据是什么?需要信息提供基本面的分析,保证决策正确。近年来由于发展强筋弱筋小麦被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某些省一下子把优质专用小麦全面推开,而2019年市场价格低迷给了优质麦发展当头一盆冷水。这样折腾的结果在于决策不是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决定的,而是迎合政府要求做出的。另外就是产业化经营问题。要解决各主体间的利益对接,信息化同样是基础工具。许多大型企业在多年之后最终放弃产业化努力,也是因为在政策、信息、措施等方面都缺乏国家层面的支撑。所以,“完善粮情预警监测体系。强化粮油市场预警机制,加快建立健全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监测预警体系,依托信息技术准确把握国内外粮食形势,健全粮油市场监测网络,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防范市场异常波动风险。”这是《中国的粮食安全》提出的未来的一个重要的主攻方向。当然,要解决的肯定不只是技术问题。

其实目前疫情引发的恐慌还来自于农村的粮食消费市场。现在农村家庭基本不存粮,有粮在手的也是因为在等待合适的粮价,或者说是“惜售”,因为他种的并不是他习惯消费的品种。许多农民的粮食消费还是传统方式,主要依靠农村的小型加工作坊。这种作坊采用传统加工方式,品种当地化,加工的面粉不加添加剂,保留了麦芽。加上,对于农民来说,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这样的味道也吸引了大量的市民下乡买粮。但是疫情期间,这些本来就不多的小作坊基本都关停了,农民突然感到吃粮不方便了,一种紧张感由此而来。紧张的原因是我们突然发现,这个领域几乎被淡忘了,我们几乎不知道农民吃的啥品种,吃了多少。农村粮食消费市场应该是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大头,在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体系下,各省应借此疫情反映出来的问题,摸清底数,公开信息,加强服务保障,不能让农民吃饭为难。

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看,中国的粮食安全短期没有大的问题,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这些空间大多又都在“细微处,角落里”。

来源:中国农网

作者:孙鲁威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