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3月10日电(记者刘紫凌、周楠、周勉)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对湘南的种粮大户陈昌军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今年的“闲转忙”来得稍微有点晚。随着疫情形势转好,他迫不及待冲地下田,灌水,耕田,准备育秧。
这是水稻大省湖南春耕现场的生动写照。疫情形势转好,春色不可阻挡,勤劳的农民们走进田间,播下一粒粒种子,播下丰收的希望。
“没有什么能阻挡春天的脚步”
9日,湖南省蓝山县塔峰镇八甲村的田间,陈昌军带着3名农机手冒雨翻耕农田、整理秧床,打碎的青草夹杂在泥土里,散发着春天的芬芳。
↑3月8日,湖南省蓝山县塔峰镇雷家岭村,农机手驾驶“铁牛”在耕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杨雄春 摄)
前期,疫情影响人流物流,陈昌军比往年提前10天开始购置农资。尽管过程有点曲折,但100多吨化肥、5000多公斤种子已装进仓库,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所在的同心种植专业合作社,有200多个成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合作社上周与本地一家企业签了粮食收购合同,协议价比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高出8%。合同签订后,合作社成员们信心高涨,天天扎到田里,忙得不亦乐乎。
合作社已落实早中晚稻面积约3.9万亩,全年种粮面积与2019年基本持平。“没有什么能阻挡春天的脚步,我们能战胜疫情,有信心稳住粮食生产。”陈昌军说。
为了帮助农民赶上春天的脚步,洞庭湖之滨的湘阴县供销社主任吴志摩和县农资配送中心负责人李俊最近忙得焦头烂额。
湖南每年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近40%从湖北调入,疫情导致湖北不少化肥厂停产,联系新货源成了湖南农业与供销部门最近的头等大事。从2月11日起,湘阴县供销社就开始联系省市供销社协调。2月21日一早,听说临湘市一家化肥厂要出货,吴志摩、李俊直奔工厂,轮流排队,饿了就吃方便面,不敢离开片刻,终于买到1200吨化肥。
“全县早稻生产预计需要1.4万吨化肥,已经到货1.2万多吨,不怕了。”吴志摩说。
“没有什么能代替满满的粮仓”
汨罗江畔,汨罗市罗江镇正在举行一场有序抛秧演示会,只见两台抛秧机往来作业,一株株秧苗沿着抛秧带均匀地落入田间。田埂上,来自附近的200余名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兴致勃勃地观摩。
↑3月4日,在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范家园村,农机手驾驶着大型旋耕机在田里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周敏摄)
“过去老百姓习惯手工抛秧、直播或者机插秧,比较费力,技术要求也高。现在采用有序抛秧,种得更均匀,秧苗带土,没有缓苗期,返青快,分蘖多,更能保证产量。”汨罗市农业农村局粮油站站长张克修说。
“不到10分钟就能种一亩田,省时省力,有了这个技术,就能种更多田。”种粮大户向铁青感叹,经历这次疫情,更觉得“仓里有粮,心里不慌”有道理,没有什么能代替满满的粮仓。“种粮大户都积极响应双季稻种植号召,全市今年已落实水稻生产面积79.6万亩,比去年增加3.5万亩。”汨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永红说。
越是在关键时期,越要稳住“三农”基本盘。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袁延文介绍,湖南出台支持政策,扩大双季稻生产,在66个重点县市区实施300万亩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全力遏制耕地抛荒、控制“双改单”、减少一季稻插花,有信心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稳定。
这种信心从洞庭湖平原传导到了湘西大山。9日,一场春雨过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普戎镇波溪村的“95后”王先智赶紧出门,开着翻耕机耕田。
为方便照顾家人,王先智2018年从南京辞职返乡,承包了100亩农田。“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比去年高,镇里的农技人员给我提供了很多技术帮助,我对今年粮食生产有信心。”王先智说。
“没有什么能拦住改革的步伐”
“你闻闻这个‘玉针香’,是去年用油菜当底肥,加上一些‘生态’方法种出来的。”在多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益阳市赫山区,中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俞聪抓起一把大米,递到记者面前。
“好品种加上生态耕种,不愁卖不出去。成本增了,价格也高了,我们以每斤16元推广,没想到卖得非常好,今年准备继续大规模生产。”俞聪说。
“尽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没有什么能拦住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步伐。”调适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理顺产业体系……这是记者在湖南各地听到的心声、见到的新貌。
俞聪一边带着人对50亩秧田进行翻耕和灌水,一边说:“你看,我们有一个农林物联网管理系统,它可以监测田里土壤和空气的温度湿度等13个指标,还能监测虫情,管理更加精细,粮食品质更有保障。”“我们去年冬天种了1800多亩油菜,这两天就会被翻耕进田里,成为取代化肥的绿肥,保证稻米绿色有机。”
位于蓝山县的恒华米业优质稻种植基地,农户们同样信心高涨。负责人彭丽娟说:“疫情有一些影响,但优质稻的订单收购面积还增加了,我们已跟农户签下5000多亩的订单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40%,大家很期待今年的丰收。”
来源:新华社
编辑: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