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粮食产业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编辑:李偲 2020-02-26 10:41:54
时刻新闻
—分享—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粮食产业发展方式转型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国内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作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判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高质量的经济循环是指在资源紧缺的条件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应包括高质量的供需、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是农业大国,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极其重要的一环,首要任务是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自给。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粮食产业实则是从事粮食生产、经营全部法人和自然人的经济活动的集合。粮食生产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是产业的重要构成。

因此,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粮食生产、粮食企业、粮食产业的协同绿色发展,是以高质量的生产为基础、高质量的企业为载体、高质量的产业为平台,通过实现产量与质量协调发展、企业与农户绿色发展、产业与产业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守护好国家粮食安全。鉴于粮食产业的范围涵盖广、涉及主体多,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必须与我国粮食产业的特质相结合。

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一)高质量的粮食供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粮食供给高质量基础上的。高质量的供需格局应当不能仅停留于满足实现国内粮食产需平衡,更应是一种建立在能够对种粮行为和收益预期进行有效管控基础上的战略性平衡。从质量可靠的角度来看,高质量的粮食生产应是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规模适度的发展道路,形成品种多样、结构合理、区域平衡的空间布局。同时,实现消费升级趋势下的粮食产品有效供给是高质量供给的另一特征,要从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的角度,严把品种质量关、生产技术关、生态环境关,更多地提供品质优越、营养健康、绿色生态的终端产品。

(二)高质量发展应带来更高经济社会效益。粮食产业作为农业的核心领域,一直被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来看待。高质量的粮食产业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更要充分符合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需要。我国已经明确指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要走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低碳绿色、协调共享的道路。因此,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要符合经济效益还要符合社会效益。更高质量的粮食产业发展要与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进度相适应,也要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粮食产业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合理化的发展方针。

(三)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更强的产业竞争力。从粮食经营企业和组织的维度来看,高质量的粮食产业发展需要个别创新能力足、技术优势明显、资本雄厚、管理先进、国际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充当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头羊,在全产业链发展、三产融合发展以及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中争得一席之地。粮食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还意味着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低损耗、高产出、高利用、高转化、高效益、深加工,符合优质粮食工程、节粮减损、粮安工程规划、放心粮油工程等一批国家粮食重点规划的要求,彻底改变粮食企业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局,走出一条绿色增长的发展道路。

(四)高质量发展要与高效的宏观调控能力相匹配。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与高效的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应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宏观调控提供丰富物质基础,高效的宏观调控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支撑,为粮食产业继续壮大营造良好环境。因此,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高效的宏观调控能力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

三、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创新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经济发展、产业振兴、提质增效的不竭动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维护和激发创新活力是政策体系构建的核心,要在政策体系的设计之初就明确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创新来引导和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思维、新理论的全面迸发,同时加强政策落实过程中对创新主体的全面支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大人才培育、人才引进和奖励激励,营造粮食产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情。

(二)树立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理念。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与经营主体共同成长、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与要素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与国内外经济互补共享。在政策体系设计中既要强调龙头企业的领军作用又不能忽视“特色兴粮”的多元发展,既要重视粮食产业的经济和质量效益又要注重节能减损、环境友好,既要提高国内粮食产业竞争力又要与国际产业链深度融合,既做到粮食产业发展的成果普惠广大人民又充分保障粮食经营者的合理收益。用新发展理念带动国内粮食产业走出去,让国际先进的粮食产业技术与经验走进来,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永续发展。

(三)把促进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夯实粮食安全基石作为战略目标。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内粮食供给格局基本稳定,粮食安全风险总体可控。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粮食安全观应当由注重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转为强调供给战略平衡、质量营养健康、可持续性、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并重的大国粮食安全观,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粮食调控能力、全球供应链掌控能力作为新型粮食安全观的核心,把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新型粮食安全观的有效途径,把夯实粮食安全作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的。

(四)将实现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定为首要任务。国家强需农业强,农业强需粮食强。当前我国粮食产业做大做强最重要的现实障碍是效益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粮食产业始终处于机会成本高的尴尬局面,引资难、技术密集度低、底子薄等现实长期困扰粮食产业发展。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设计应将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提升产业效益带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聚集,从而切实提高粮食产业的生产效率、投资回报率及劳动力素质,破除“粮食不挣钱”的发展瓶颈,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五)统筹协调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在具体政策体系的构建中,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粮食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实现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农业、工业、服务业及资源、环境等多方位的协同布局。规划构建粮食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需要在要素优化、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产业融合、扩大开放、改革分配等层面进行系统性设计和深度融合,以期形成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

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粮食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要加快建设强化粮食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粮食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加大对粮食行业战略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粮食产业发展的诸多领域建设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强化创新交流与合作,以政策设计释放动力,引导进一步扩大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深化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体制改革,发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继续完善人才引进和奖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动力,提升粮食产业劳动力素质。建立粮食科技知识产权维护机制,对技术、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及其创新者和持有者实施保护,尊重和保障创新主体对相关创新的保密、持有、抵押、转让等处置权益。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的领域统筹资源对粮食科技创新进行扶持,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实施专项扶持,实现粮食产业技术创新的飞跃。

(二) 健全高质量生产的要素供给体系。继续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放活经营权,在土地要素层面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切实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与潜力。建立完善的农用地环境保护制度,因地适宜地制定农用地土壤标准、改良措施、保护条例,加快制定对现有农用地、耕地周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及生产环境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引导全社会科学育种、生态种植、分级收储、适度加工、节约消费的体制机制,全过程掌控和提升粮食品质。在粮食生产、收储和加工领域,加强对生产技术推广、机械化应用、工艺流程改进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要在粮食服务业领域建立引导第三方服务业与粮食产业的深度融合机制,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技术化、机械化,提高粮食产业生产效率。

(三)完善高质量发展的粮食产业支持体系。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粮食产业振兴,既需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还需要壮大粮食行业经营主体;既要增强企业活力,也要注重产业提质增效。对于粮食经营主体而言,要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发展和壮大粮食产业各领域中的龙头企业,培育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建立健全鼓励龙头企业创设自主品牌、改革经营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奖补机制,增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综合能力。要在粮食领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改革契机扎实开展和落实优质粮食工程、主食产业化、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改革工程,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利用市场倒逼落后产能加速淘汰,为培育和壮大粮食经营主体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腾挪市场空间。

(四)建立现代化粮食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首先,要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要有规划地针对粮食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部门施行精准扶持。加快构建新型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对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收储领域的机械设备购置、仓储投资等给予支持。其次,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拓展粮食经营的融资渠道,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结合粮食产业特征对企业和产业重点领域给予信贷支持,特别是要解决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此外,要大力推进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粮食生产、收储、运输、加工环节的标准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监管衔接协作机制,强化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和应急供应体系建设,优化物流节点布局,完善物流通道。加快粮食物流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粮食物流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加大力度推进“互联网+”、“粮食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在粮食产业中的应用,促进粮食产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五)构建高质量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需要完善的粮情监测预警系统,要建立健全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预警体系,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对粮食风险进行预测,为粮食安全形势提供决策。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分级储备制度,完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实现中央与地方在储备数量、布局、结构上的有机衔接,实现储备与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的联动,充分发挥储备、财政资金和价格等手段的联合调控作用。建立粮食生产、收储、加工、运输及销售环节的衔接机制,促使产销区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建立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促进区域间粮食供需平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粮食运输协调机制,在更高层面统筹地方铁路、交通、物流资源,形成长效机制和应急机制,提高粮食运输效率。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应急响应体系建设,按照地方人口、资源、环境特征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对粮食储备结构、品种、生产设施、应急加工点进行重新优化和布局,切实提高地方储备的应急响应能力。

(作者:李光泗 杨崑 韩冬 亢霞;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