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对国内粮油市场影响几何

来源:粮油市场报 编辑:李偲 2020-01-22 10:55:5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标志着中美双方朝着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专家表示,协议的实施将大幅增加中方自美进口农产品,但不会对国内农业产生冲击,更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中国85%左右的大豆消费要靠进口,每年进口大豆约为9000万吨,扩大进口有利于填补国内供需缺口。

根据协议,中国将从美国进口部分小麦、玉米、大米,但数量严格控制在关税配额范围内。扩大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市场进口谷物,只是为了品种调剂,不会突破配额限制,能够确保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小麦篇

供需宽松配额限制

小麦进口变化不会大

本报特约分析师 张荣胜

【主要观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后,会否大幅增加对美国小麦的进口?我国小麦市场供需相对宽松,进口小麦主要是为了结构上的品种调剂余缺,加之严格实施配额管理,预计新年度我国小麦进口变化不会很大。

1月15日,中美双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根据协议,中美将加强和促进双方农业领域合作,中方将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完善小麦、玉米、大米关税配额管理办法。

近年来,国际贸易复杂程度及不确定性增强,全球小麦市场主要出口国地位发生显著变化,我国小麦进口渠道结构也在发生改变。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以后,会否大幅增加对美国小麦的进口,当前市场猜测颇多,关注度也较高。

由于我国小麦市场整体供需相对宽松,且进口小麦主要是为了结构上的品种调剂,加之进口数量在国内总消费量中占比较低,小麦进口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

国际麦市贸易形势错综复杂

近年来,受产情变化及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影响,全球小麦供给渠道发生较大变化,俄罗斯、欧盟、乌克兰和阿根廷在国际小麦市场上占据的份额提升较快,而美国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下滑。

埃及是全球头号小麦进口国之一,以前主要从美国进口大部分小麦,而近几年几乎不再进口任何美国小麦,转向俄罗斯和乌克兰小麦。

在印尼和菲律宾等新兴市场上,乌克兰小麦逐渐取代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和美国供应,俄罗斯和乌克兰甚至在墨西哥市场上从加拿大和美国手中夺走一些份额。

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俄罗斯自2017/2018年度成为全球头号小麦出口国后,出口一直较为旺盛,2019/2020年度这一地位将会保持,俄罗斯农业部预计出口量可达3600万吨。欧盟小麦增产,将提振其出口增加300万吨,达到2700万吨,重新成为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小麦产量将在一定程度上从上年的干旱中恢复,不过出口量仍将低于5年平均水平。加拿大小麦出口量预期稳定在2400万吨,具体将取决于主要竞争对手国———美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小麦质量。

阿根廷近年小麦产量和出口增加均较快,出口主要为亚洲地区,近来虽恢复关税政策,但可能不会制约出口,预计2020年阿根廷有望连续第二年主导亚洲小麦市场。美国2019/2020年度小麦出口量预计为235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80万吨,占全球小麦贸易的12.8%,将为近几年来最低。

我国小麦进口渠道不断变化

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11月我国进口小麦45万吨,同比增加226.8%;1月至11月累计进口小麦299万吨,同比增加4.4%。

近年来,受国际小麦市场供需变化及贸易形势复杂的影响,我国小麦进口渠道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2017年小麦进口来源国首位是澳大利亚,2018年为加拿大,2019年由于特殊的贸易关系,我国小麦进口开始转向欧盟地区。

欧盟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中旬,欧盟28国在自7月1日起的2019/2020作物年度已向我国出口了72万吨小麦,预计本年度可达到100万吨。由于海运费成本的关系,过去中国很少从欧洲进口小麦。上一年度仅有13万吨,而之前4个年度对中国的小麦出口更是微不足道。

据了解,近年我国小麦进口配额一直维持在963.6万吨,从当前的小麦进口情况来看,虽然进口数量已高于上年同期,但仍远远低于当年的小麦进口配额。

今年小麦进口难以大幅增加

美国芝加哥顾问公司AgResource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如果中国采购小麦达到960万吨的配额,将意味着需求的巨大增长。在截至2017年的6年中,中国小麦平均采购量不到配额的一半。

协议实施以后,中国会从美国进口一部分小麦、玉米和大米,但是数量严格控制在关税配额范围之内,主要还是适度调整国内余缺。中国不会为了扩大进口美国农产品而提高玉米、小麦和大米的年度低关税配额。中国将继续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入世承诺,完善小麦、玉米和大米关税配额管理办法,将在市场化条件下充分使用配额。

据了解,此次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只是“全面框架、分步实施”的开始,短时间内从美国大量进口谷物的可能性不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月份预计,2019/2020年度我国小麦进口量为3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81万吨。据了解,我国小麦进口规模常年保持在300万~450万吨之间。

国内小麦供给充足需求不旺

2019年,国际国内小麦价格走势不一。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求趋于稳定,国际小麦价格呈上涨态势。2019年12月31日,美湾1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格为250美元/吨,合人民币1744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2936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330元/吨。

与此同时,国内小麦市场则由于供给充足、需求不旺,加之政策价格下调,小麦市场价格重心继续下移。2019年12月31日,主产区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普通小麦交易均价为2345元/吨,同比下降96元/吨,下跌幅度为3.93%。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月份最新预计,2019/2020年度全国小麦新增供应量1371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96万吨;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235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32万吨。预计2019/2020年度全国小麦供求结余量为136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828万吨。

有关专家表示,按照配额管理,中国一年将进口总量2000多万吨的谷物,占全年粮食消费量的比例不过3.4%,即便全部用完配额,对国内市场影响也很小。中国人的饭碗依然端得稳,饭碗里装的主要仍是中国粮。


玉米篇

玉米及替代品进口

为“骚动”的市场“加压”

本报特约分析师 汤薇

【主要观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正式签署,无疑为“骚动”的玉米市场敲了警钟,玉米及替代谷物的扩大进口,将令国内玉米供应端口承压,国内粮价上涨空间受限,不过因进口体量较小,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有限。

1月上旬,一波雨雪天气,对华北、东北产地玉米收购行情带来支撑。华北企业玉米收购价重新靠向2000元/吨关口,东北部分企业调涨20元/吨,市场情绪受到提振。然而,就在市场各主体对新季产量、需求状况及基本面数据产生分歧,甚至有分析认为,在新年度供不足需、价格大幅看涨的情况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正式签署无疑为“骚动”的市场敲了警钟,玉米及替代谷物的扩大进口,将令国内玉米供应端口承压,国内粮价上涨空间受限。

增加进口美玉米 市场影响微弱

在2013年美玉米转基因事件爆发之前,中国年度进口美国玉米占比在98%以上,而随后国内玉米产量的提高及去库存需求,令玉米进口总量出现下滑,同时来自美国玉米的进口占比也逐渐萎缩。中国进口玉米的高值为2015年的520.7万吨,同年进口的美国玉米为511万吨、总量占比98%;而2017年中国进口玉米282.5万吨、美国占比27%,2018年中国进口玉米352.1万吨、美国占比8.9%,2019年1月至11月中国进口玉米405.7万吨、美国占比6.4%。目前,中国进口玉米乌克兰占比88%,除非后期进口美玉米关税大幅调整,进口格局方能被打破。

同时,因为美国国内玉米燃料乙醇工业加工的消费规模及产品出口潜力较大,玉米的出口依赖度仅13.54%,从其自身战略角度考虑,大幅输出玉米的可能性也较小。美国农业部最新预估2019/2020年度的美玉米出口量为4800万吨、同比降2.4%,预估新年度中国进口量为700万吨,对比2018/2019年度的实际进口448.3万吨增幅为56%。结合市场消息,2020年国内玉米进口配额720万吨不会调整,即便配额全部用完,全年进口玉米占国内产量的比例仅3%,体量较小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有限。

玉米替代品进口恢复担忧更甚

除玉米外,可以作为饲用原料的美国高粱,虽然在中国全年进口中占绝对规模,且没有配额限制,未来在加征关税逐步下降或取消的情况下,进口量有望显著提升。

中国进口高粱峰值为2015年的1070万吨,2017年和2018年中国进口总量分别为505.7万吨、365.2万吨,其中进口美国高粱占比分别为94%和88%,2019年1月至11月中国进口高粱79.5万吨、美国占比76%。

市场预估中美协议落实后高粱进口年度规模或达800 万吨,以进口高粱可替代95%玉米推算,相当于挤占国内760万吨的玉米消费市场份额。

相比较而言,在进口来源中占主要位置但却因2016年开始的“双反”政策,令近年进口产品数量大幅下滑的美产DDGS机会重拾。2013年起,美国DDGS进口在进口总量中占比一直在99%以上,“双反”之前的2015年,中国进口DDGS为创纪录的682万吨,2016年、2017年、2018年中国进口量分别为307万吨、39万吨和14.7万吨,2019年1月至11月DDGS进口量为12.15万吨、美国占比99.1%。以进口DDGS可替代50%玉米推算,假若“双反”取消、进口量恢复至2015年水平,那么,相当于挤占国内近350万吨的玉米消费市场份额。

整体来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正式签署,令玉米及替代品进口扩增预期进一步提升,未来包含美国玉米、美国高粱及美国DDGS等品种在内的年度进口总量将超2000万吨规模,折合进口玉米总量1800多万吨,在国内生猪产能缓慢恢复、深加工扩产止步等背景下,基本相当于1个月的国内玉米消费市场用量。同时,美国肉类进口增量提速到货,抑制终端蛋白消费市场价格的同时,利润下滑也将一定程度令国内养殖产能的恢复受阻,国内玉米饲用消费剧增预期或打折扣。

年关临近,基层售粮进入尾声,包括东北、华北在内的产地加工企业,节前备货也逐渐停滞,春节后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依然面临来自需求淡季和农户售粮的供应压力。


大豆篇

豆市重回基本面

国产豆或继续“追随”美豆

本报特约分析师 马歆茹

【主要观点】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对国内大豆市场价格而言无疑是重大利空,对美国CBOT大豆价格将形成显著利好,国内外大豆市场或重新回归基本面,国产豆价可能恢复其跟随美豆趋势而动的规律。

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正式签署。中国是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进口额占全球农产品贸易额的1/10。

中国85%左右的大豆消费要靠进口,每年进口大豆约9000万吨。中国人口比美国多10亿人、耕地少10亿亩,两国有广阔的农业合作空间,扩大进口有利于填补国内供需缺口。

进口美豆数量或将增加

2018/2019年度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采购美豆数量急剧萎缩,随着2019年美豆进入销售旺季以及中美关系缓和,中国累计进口美豆情况明显好于上年度。美豆出口销售情况显示,截至2019年12月26日当周,美豆出口净销售33.03万吨,累计出口销售值2987.94万吨,同比减少3.56%。其中,当周对中国(大陆)出口销售值16.02万吨,累计销售值1109.71万吨,同比增加158.64%。

行业预估,中国两年内可能多采购美豆3150万吨。USDA1月份供需报告并未体现中国可能扩大采购的数据,市场认为下一次报告中可能会把这部分预期体现出来。

预估削减巴西大豆进口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对肉蛋白需求的迅猛增加,进口大豆规模逐步扩大,当时美豆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50%以上。进入21世纪后,2012年至2016年,进口巴西大豆的份额增加接近50%,而美豆份额降至不足40%。2018年随着中国对美豆加征反制关税全面实施,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大幅增至75%,而美豆份额降至18%,2019年1月至11月份二者的份额分别为66%和17%。2017年美豆在中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已至34%。市场认为,巴西大豆在中国大豆进口总量中的占比接近80%的高峰场景不会在2020年继续上演。一方面,美豆对华出口回归;另一方面,中国国产大豆产量逐年增加。

节前国产豆价格或超涨

本周国内大豆行情继续偏强,东北豆涨势抢眼,哈尔滨直属库受委托收购期货豆3800元/吨,对周边市场形成利好,绥化、齐齐哈尔价格仅跟随调整到3800元/吨。另外,北安个别交割库收购最新高价3880元/吨,因处于春节前购销收尾阶段,且临近春节农户售粮热情下降,贸易主体持粮待涨心态明显,现货价格即便调整到3880元/吨也并不上量。

本周实际上已有部分贸易主体退出收购、少量出货,受节前物流受限影响,黑龙江省内大豆外发量明显下降,产区购销逐步转向清淡,但并未妨碍价格上涨脚步。受北安个别交割库提价到3880元/吨收购提振,哈尔滨周边、绥化等地毛货基层收购价普遍上涨至3660~3800元/吨,筛选到厂的价格大体在3740~3880元/吨区间,虽然报价主体不多,但若想收现货可能无法低于此价格。市场观望气氛也较为浓厚,一方面,临近春节,基层农户出售量缩减,收购商可能会等待节后入市;另一方面,部分主体担忧节后会有抛压抑制价格下滑。

蛋白厂节后报价是关键

本周,在统计范围内的蛋白加工企业19家,1月份有效开机时间3周,预计1月份在统计内的加工量16.3万吨,开机率44.3%;加上统计外加工量,预计全国蛋白加工量为17.5万吨。因东北产地大豆价格继续小幅上涨,加工厂家报价上调。山东蛋白厂年加工国产大豆150万~160万吨,其中大部分来自东北大豆。

山东蛋白厂后期将继续加工,库存可能维持到2月末,目前到厂执行订单价格3980~4050元/吨,3月份重新采购报价可能上调。根据当前蛋白粉销售价格以及非转基因毛豆油粗略测算,有160元/吨的利润,但如果东北大豆到山东厂家的价格达到4150元/吨以上,厂家基本上没有利润或亏损,所以,这可能是后期压制产地现货价格上行的主要因素。

节后豆价上行空间有限

从国内市场看,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必然是对大豆价格的重大利空,这在周四豆一盘面下跌中已经有所体现。笔者认为,如果中美第二阶段协议也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对CBOT大豆价格将形成显著利好,国内外大豆市场可能重新回归基本面,美豆价格重心有上移的空间和支撑,国产大豆价格也可能恢复其跟随美豆趋势而动的规律。所以,大趋势依然看涨国内大豆市场,但因春节前涨幅确实超出预期,春节后市场上行空间可能有限,初步预判,节后大豆均价可能在现有基础上上浮100元/吨左右。豆一短期受获利了结离场以及中美签订经贸协议拖累走低,下方支撑位可能在4020元/吨。


豆粕篇

短期豆粕价格弱势难改

建议企业随用随采

本报特约分析师 王辽卫

【主要观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支持美豆价格上涨,大豆进口成本上升支撑豆粕价格,但后期油厂开机率将保持较高水平,豆粕供应充足而需求疲软,预计短期豆粕价格弱势难改,建议企业随用随采。

中美两国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可能增加对美豆的采购,但其他国家可能转向采购南美大豆,市场在没有看到更多中国采购订单前较为谨慎,预计短期CBOT大豆期价继续震荡调整。

中美经贸协议支撑美豆

美国大豆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1月2日,2019/2020年度美豆累计出口销售2977万吨,略低于上年同期的3037万吨。其中,向中国(大陆)销售大豆1117万吨,比上年同期提高220.7%。

1月15日中美两国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可能继续增加采购美国大豆,美豆出口数据有望上调。但南美大豆生长状况良好,全球大豆库存保持较高水平,美国CBOT大豆期价受到制约。

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可能使中国自巴西采购大豆数量减少。船运公司Cargonave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份巴西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可能降至上年同期的一半左右。

豆粕库存或增价格仍弱

1月13日,沿海地区43%蛋白豆粕现货报价2630~2770元/吨,比上周同期下跌30~60元/吨。其中,华北地区2740~2770元/吨,华东地区2680~2720元/吨,华南地区2630~2680元/吨。豆粕价格走势疲软,企业采购谨慎,成交量不大。

上周大豆压榨量维持高位,豆粕产出量较大,饲料养殖企业节前备货抑制豆粕库存增幅。1月13日,国内主要油厂豆粕库存为61万吨,周环比增加0.5万吨,月环比增加20万吨,但同比减少56万吨,比过去3年均值减少35万吨。

近期生猪价格稳中偏强,预计春节前仍将保持较高水平,生猪养殖利润良好,支持饲料配方中豆粕添加比例维持较高水平,但随着春节前畜禽集中出栏,预计节后养殖需求将下降。当前肉蛋禽存栏仍处于高位,近期养殖利润下滑明显,抑制禽料需求。冬季为水产养殖淡季,水产料需求减少。

预计后期生猪存栏持续恢复,但在生猪养殖明显恢复前,豆粕消费难以大幅增加。春节假期,大豆压榨量将明显减少,预计豆粕库存将止升转降,但下降空间有限。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支持美豆价格上涨,大豆进口成本上升支撑豆粕价格,但美豆库存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加之南美巴西大豆丰产预期强烈,制约美豆价格涨幅。后期美豆采购量和到港量预期增加,油厂开机率将保持较高水平,豆粕供应充足;生猪存栏逐渐恢复但仍处于低位,豆粕需求疲软;近期油脂价格走势仍然强势,继续压制豆粕价格,预计短期弱势难改,建议企业随用随采。

豆油价格回调库存偏低

1月15日,沿海地区一级豆油市场报价集中于7070~7260元/吨,比上周同期下跌80~100元/吨。其中,华北地区7070~7130元/吨,华东地区7220~7260元/吨,华南地区7200~7240元/吨。豆油价格回调,加之临近春节,贸易商采购谨慎,成交量不大。

上周大豆压榨量继续保持在200万吨以上,高于大豆到港量,库存下降。监测显示,上周末全国主要油厂进口大豆商业库存502万吨,周环比减少16万吨,月环比增加53万吨,同比减少305万吨。1月份大豆到港量预计在700万吨左右,随着春节临近,油厂放假停机,大豆压榨量减少,预计库存降幅将放缓。

由于节前小包装油备货持续,加之豆棕价差偏低,豆油需求良好,贸易商提货积极,豆油库存继续下降。监测显示,1月13日,全国主要油厂豆油库存89万吨,周环比减少4万吨,月环比减少7万吨,同比减少58万吨,比近3年同期均值减少48万吨。

随着豆棕价差缩小,棕榈油替代豆油大幅减少,加之冬季棕榈油需求减少,节前小包装油备货,豆油需求良好,豆油库存偏低。后期美豆进口量预期增加,加之印度限制进口马来西亚棕榈油,打击油脂市场资金做多信心,短期豆油价格或将震荡调整。

2019年进口大豆8851万吨

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我国大豆进口量954.3万吨,为2018年5月以来单月最高水平,比11月份增加15.3%,比上年同期大幅增加66.8%。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8851万吨,比2018年略增0.5%,主要原因是中美经贸关系缓和,美豆进口增加,但非洲猪瘟疫情导致豆粕需求减少,抑制进口增幅。预计2019/2020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8700万吨,同比增加5.4%。

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90.4万吨,低于11月的105.9万吨,但高于上年同期的74.2万吨。2019年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953万吨,比2018年大幅增加323万吨,增长51.3%。主要原因:一是大豆压榨量下降,豆油产出量减少;二是进口菜籽压榨量减少以及临储菜油减少,国内菜油供应下降;三是油脂进口利润良好,国内企业采购积极。

短期棕榈油期价震荡回落

1月15日,国内沿海地区24度棕榈油报价6520~6650元/吨,周环比下跌120~150元/吨。其中,天津6600元/吨,张家港6570元/吨,广州6520元/吨。国内沿海地区食用棕榈油库存总量约85万吨(含工棕约98万吨),周环比增加6万吨,月环比增加14万吨,同比增加33万吨。其中,天津12万吨,张家港31万吨,广东30万吨。

马来西亚2月船期24度棕榈油CNF报价805美元/吨,折合到港完税成本6665元/吨(增值税率9%),比2005合约高501元/吨;4月船期棕榈油CNF报价773美元/吨,折合到港完税成本6399元/吨,比2005合约高235元/吨。预计1月份进口棕榈油到港47万吨,2月以后到港更少,进口成本高企及进口预期减少,支撑棕榈油基差坚挺。

来源:粮油市场报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