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优质粮食工程作为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者得实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充分挖掘各地优质粮食工程的实施效果和典型经验,探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中国粮食经济杂志社调研组分别走进优质粮食工程首批实施省份——湖北、山东、吉林、黑龙江、安徽、四川、新疆、陕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探索他们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两年来取得的良好效果、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效果
2017年,原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印发了《关于“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和“中国好粮油”行动。
2019年,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又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进一步突出需求导向、品牌提升等方面的内容,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精确、扶持更加有力。《意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在科学确定优质粮食工程总体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给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性实施留好空间,不搞“一刀切”;同时,充分吸纳和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放大实施效应,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优质粮油产品的生活需求和美好愿望。
目前优质粮食工程实施范围已由首批的16个省份全覆盖到31个省份。工程实施的三年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近20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500多亿元。在优质粮食工程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粮食产业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势头,“三链协同”“五优联动”初见成效,2018年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实现总产值3.1万亿元,增幅超过6%。
(一)“优粮优产”规模效应逐渐形成
好粮油是种出来的。在优质粮食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抓住“优粮优产”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流通反馈激励作用,引导立足优势特色调整种植结构,支持示范县(市)和示范企业创新模式,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展种植基地建设和优质粮食订单农业,实现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经营。
安徽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带动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安徽省联河米业有限公司引导农户种植符合“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的优质稻谷品种,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先后与农户签订品牌粮食订单面积31.2万亩,原粮16.8万吨,仅订单加价部分就为农户增收1776万元,涉及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40120户。安徽省光明槐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优质优价收购,对优质水稻和其他指标达国家标准的稻谷,按高于市场价4~20元/百公斤收购,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益。公司同样采取订单方式,与生产基地种粮大户、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签订优质水稻预约生产合同,通过优质优价引导农户自觉种植优质水稻品种。2018年优质水稻订单面积达6.2万余亩,优质优价收购稻谷5万余吨。通过优质品种、规模化经营保证农民、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湖北省坚持把提升粮源质量作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突破口,重点推进优质粮源基地建设,探索绿色种植模式,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种粮农户”等合作模式,建立健全市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优质粮源基地面积、产量快速增长,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枣阳市三杰集团牵头联合当地小麦生产、供种、农药、化肥企业及村组成立“优质小麦产业联盟”,共同发展优质小麦生产。
吉林省在优质粮食工程带动下,示范企业经营形势出现好转,实力不断增强。其自有水稻基地面积迅速扩大到46.4万亩,同比增加5.3%。全省水稻平均价格始终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格0.10元/斤以上,中高端大米产销量达到100万吨,实现农民增收15亿元。玉米、杂粮示范县增加优质粮油种植面积1.96万亩,订单面积2.41万亩,优质粮油收购2.64万吨。吉林省农嫂公司拥有1.8万亩的种植基地,与超过1000个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甜、糯玉米原料产量超过2万吨,直接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了20%~25%,带动公主岭市玉米优质品率提高33.3%。“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松原粮食集团通过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公司大米种植基地辐射到了吉林省西部7个县(市、区),辐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60万亩扩大到120万亩,辐射产量达到100万吨,绿色优质稻谷产量由原来的20万吨提高到30万吨。
四川省成都市新兴粮油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油菜籽收购、仓储、加工于一体的民营油脂企业,为鼓励农民种植优质油菜籽,公司建有20余万亩的标准化油菜基地,通过补贴等形式带动农民种植优质油菜籽。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把助农增收和发展油菜产业作为重点,为种植标准合格的农户给予每亩200元的补贴。
(二)“优粮优购”购销机制逐步建立
实现“优粮优购”,必须发挥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的把关督导作用,引导收购环节强化质量导向,促进好粮卖好价。
山东省重视粮食质检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了41个县级质检机构,对主要粮食品种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监测的能力大幅提高,常规性质量监测工作有序推进,食品安全监测力度明显加大,受到省食安委通报表彰。
黑龙江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中心开展粮油产品全面测评,参照国家提出的“粮食产区应按1×1或2×2(km×km)的网格进行采样布点(按小麦及大约500t到2000t)”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扩大采样布点,对稻谷的全项质量指标和部分品质、食品安全指标进行测评,建立了优质稻谷品质、区域范围、预计产量及生产者信息等优质粮食数据库,为黑龙江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川省在质检体系上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三年总投资5.73亿元,支持建设84个粮食质检体系项目,基本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粮食质检体系。全省年均检测样品2万余份,在服务监管、服务农户、服务企业、服务公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三)“优粮优加”能力规模有效提升
实现“优粮优加”,必须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支持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山东省在创新引领中注重典型示范,围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注重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和选树先进典型。2018年,全省科研投入12.8亿元,获得发明专利49件,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深加工产品产量占比明显提升,全省粮食深加工产值及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1%和28%,其中淀粉糖产量占全国的53%。西王、香驰、中裕等企业荣获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称号。滨州市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全市粮食行业拥有国家级实验室7个、省级实验室12个,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三个国家粮食产业创新中心;2018年,三星集团、渤海实业、中裕食品等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湖北省立足结构优化,加快动能转换,推动加工工艺技术、装备升级,优质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大大提升。全省18家“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中,天星粮油、福娃集团、国宝桥米等实现大米加工智能化,中兴绿色、三杰集团等实现粮食原料“吃干榨尽”,初步形成了优质粮食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安徽省也注重企业带动作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高,国产装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色选机、包装机、输送机等粮食机械制造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安徽米制品、面制品研发基地,牵头组建了面粉、植物油、杂粮、糯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松食品、燕庄油脂和洽洽食品等3家企业荣获2018年度“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称号。目前全省粮油加工领域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25个、省级研发机构40个、企业研发机构160个,高新技术企业52家。科技平台的强化建设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加快了粮食行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四)“优粮优销”品牌效应初见成效
近年来,“荆楚大地”“齐鲁粮油”“天府菜油”“吉林大米”等一大批区域品牌已经成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极大促进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这些都与各地重视发挥粮油品牌建设作用,引导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消费,促进“优粮优销”紧密相连。
山东省在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上取得良好效果。山东省财政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专门制定了《关于推进山东粮油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1个公共品牌+N个地域特色产品+N个产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模式,科学规划2018-2020年粮油品牌建设路径。通过开展“齐鲁粮油”中国行活动,携手16城市和众多粮油企业,成功举办了北京、上海、福州、郑州推介会,依托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持续提升了“齐鲁粮油”品牌关注度。
四川省凭借油菜籽产业的天然优势,集中打造“天府菜油”品牌,产品优势突出显现出来,市场销路较好。通过深度挖掘农耕文化历史,宣扬菜油历史文化传承,挖掘出菜油“色、香、味”及“安全、营养、生态”等品质内涵,明确市场定位,统一标识标志,加大宣传展示资金投入,加强品牌营销推介力度。目前,“天府菜油”在全国菜油市场已占据30%的份额,价格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批现代化油脂加工企业茁壮成长,逐步做大做强,全省产值上亿的油脂加工企业达到20个。
黑龙江省强化品牌建设,专门搭建“黑龙江省好粮油”营销平台,开展“黑龙江好粮油”产品遴选和“黑龙江好粮油中国行”专项营销活动,建设“黑龙江”大米直销通道工程。在品牌营销上成效明显,五常、泰来、桦川、宝清等4个示范县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1个城市建设品牌实体店19个,运营状态良好。
(五)“优粮优储”产后服务不断优化
实现“优粮优储”,要发挥示范企业和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引导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促进提质增效,推动节粮减损、增强议价能力。
四川省不断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启动、探索实施“川粮产后服务工程”,科学谋划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方案,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需要”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三化四全五代”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晒粮难、储粮难问题,也为粮食加工企业掌握优质粮源创造了条件。其中,广汉市形成的“专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建网”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值得全面推广。
另外,四川省的低温绿色储粮体系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已成为实现“优粮优储”的“新名片”。从2014年起,四川在全省大规模推广运用浅层地能、水冷、风冷等绿色储粮新技术,逐步在全省形成“民生优先、技术多样、标准健全”的多层次、宽领域、结构配套、功能完善的低温绿色储粮体系。5年来,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5亿元,建设低温库仓容639万吨,实现了政策性粮食储备库全覆盖,全面提升了科技储粮水平。低温库实现了储粮的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益和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显现,显著提高了粮食供给质量,全面提高了企业综合效益。
湖北省在“优粮优储”方面也取得了良好进展,粮食产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产后服务中心的建设带动了周边粮食种植区域,有效应对了连续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导致的粮食产后损失,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和企业增效。首批示范县共安排产后服务中心建设项目169个,2017年以来累计减少粮食损失12.7万吨,折合2.24亿元,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粮食产后服务需要”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例如,安陆市共投资9511万元,建成20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辐射各乡镇,2018年共烘干粮食12万吨,代加工20万吨、代储存7.5万吨、代销售9.5万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综上所述,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优粮优产”规模效应逐渐形成,“优粮优购”购销机制逐步建立,“优粮优加”能力规模有效提升,“优粮优销”品牌效应初见成效,“优粮优储”产后服务不断优化。围绕“五优联动”,优质粮食工程正推动着粮食产业不断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二、试点地区已形成的有效模式和可总结的典型经验
(一)有效模式
1.粮食主产区依托粮食加工企业、合作社建设产后服务中心的产后服务体系模式
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上,四川和湖北两省积极依托粮食加工企业、合作社等建立产后服务体系,收效良好。
四川省积极构建“三化四全五代”产后服务体系,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收储企业主导型”的产后服务经营模式。德阳省食油储备库与民营加工企业、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采取“定金契约”“股份合作”方式,组建粮食产销经济联合体,各负其责、逆向订单、交割定价、逐级返利。2018年代购代储优质粮食7万吨、代加工2.6万吨,实现产值7300余万元,带动1500余户农民增收。嘉陵区国有粮企产后服务中心为510户种粮贫困户提供免费烘干、清理和上门收购服务,共收购贫困户优质粮食6200余吨。企业增收的同时助推了精准扶贫。
湖北省着力建设“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粮食产后服务需要”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精心遴选大型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作为产后服务设施建设主体,充分利用这些建设主体的厂房、配套设施及资金等现有资源,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安陆市的湖北禾丰粮油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的现有资源,在“禾丰食品工业园”按“五代”服务标准建设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让企业和农户都受益。湖北三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投入1550万元,建成全程机械化运行、高效节能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帮助农民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了节粮减损。
2.“地域品牌创建”模式
一些省份已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品牌创建”模式,以此提升粮食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促进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如湖北省的“荆楚大地”、山东省的“齐鲁粮油”、四川省的“天府菜油”等等。
湖北省着力打造的“荆楚大地”粮油公共品牌,推进“荆楚大地+”的双品牌战略,实现与优秀企业共建共享,打造“荆楚大地+”系列产品,构建了以荆楚公司为龙头、以92家放心粮油配送中心为龙身、以1538家放心粮油连锁店为龙尾的全省“放心粮油”营销“一张网”。此外,为了深入宣传荆楚粮油的文化内涵,湖北省粮食局联合湖北省广播电视台特别制作《荆楚味道》系列宣传片,推出“大米篇”“面业篇”“油脂篇”,重点介绍湖北米、面、油的历史脉络与特色产品,将“吃湖北粮油,品荆楚味道”理念推广至全国,扩大品牌影响力。
山东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响“齐鲁粮油”公共品牌,与阿里巴巴携手共建智慧粮食交易平台,全力构建产业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全面融合。
四川省建设“天府菜油”公共品牌体系,加大“川菜之魂——浓香型菜籽油”宣传推介,打造“天府菜油”千亿级产业。设立了力求实现的“5个10”目标,即:打造10个“天府菜油”核心产品,培育10个销售收入10亿元的骨干油脂企业,建设10个10万亩优质基地,新增订单收购10万吨,到2020年菜油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模式
壮大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建好一个园区,隆起一片高地。近几年,各省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粮食重点销区、关键物流节点,积极支持建设一批粮食产业示范园区。
山东省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稳步推进园区建设。2018年,纳入统计的产业园区投资264.8亿元,实现产值收入957亿元。日照市临港粮油产业园占地3000亩,园区企业120多家,2018年加工大豆471万吨,产值179亿元。临沂市莒南县总投资11.7亿元的千亩花生产业园一期建成运行。青岛市的胶州市共有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4家,年粮食加工能力50万吨,花生油加工能力8万吨。其中,维良食品、品品好粮油、古船食品等知名粮油企业相对集中,形成集群发展态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优势。临沂市依托粮油资源、加工基础和物流条件,加快培育发展粮食、油料和食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建设鲁南国际粮油物流城项目。青岛市的平度市大力实施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行动,推动面粉加工企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的重要转变,每年加工小麦达305万吨,突显了面粉加工集群发展优势,成为山东省面粉加工能力最大的生产基地。
四川省以“改革创新”为立足点,以“特色集群”为落脚点,促进粮食产业集聚发展。成都青白江现代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等40个园区已投入使用,自贡西南粮油加工产业园、和润成都产业园等21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成都清白江园区吸引了益海嘉里米面加工、九三集团食用油包装、克明面业等工贸项目入驻,全省粮食行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联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典型经验
1.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
湖北、山东、四川等优质粮食工程开展较好的省份,省委省政府都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举措。省级粮食、财政部门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主动推,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工作机制,将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与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推动粮食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山东省2018年将优质粮食工程列入省委常委会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今年再次列入省委一号文件,列入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计划。各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级财政补助不断提高。
湖北省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优质粮食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部门,细化职责分工,科学制定规划方案,省粮食局、省财政厅成立领导专班,建立协调机制,联合开展调研,组织市县座谈,收集一手资料,组织专家研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修改,在国家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制定了具有强烈湖北特色的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并强化调研培训指导,多次召开市县级政府领导参加的研讨会、座谈会、培训会、现场会等。
四川省在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上同样注重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实施方案,确保建设主体落实,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突出优粮优储,重点推进绿色低温储粮工程。在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上,经过充分调研,科学谋划,确定了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需要”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组建了由20个专家组成的省级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在全省主产粮区推行粮食行业科技特派员,强化体系建设指导、协助和咨询服务,逐步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三化四全五代”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确保“全域覆盖、全优服务、全链延伸和全面提质”。
2.示范县高度重视,示范企业积极性高
优质粮食工程的实施重心在县市,落实支点在企业。只有县市政府高度重视、示范企业有积极性,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自2017年实施该工程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典型示范县市和示范企业。
湖北省提出以县市政府为责任主体,在55个产粮大县中分批选择积极性高、组织能力强的县市,择优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粮食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7年择优选择了10个县开展示范县创建,将其中的3.79亿元专项资金统一切块给10个示范县,由县市政府统筹使用,并承担相应的建设责任,有效避免了资金分配“撒胡椒面”。枣阳、安陆、天门、京山等县市党委政府将优质粮食工程列为常委(常务)会议重点督办事项,政府分管领导每月协调督办不少于一次,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在这10个示范县的引领下,其他县市踊跃参与,目前,枝江、钟祥、应城、通山等县市政府正式印发了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30多个市县政府向省里递交了纳入全省优质粮食工程建设规划和支持范围的申请。
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安徽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建设任务,确定示范县是“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示范企业、建设单位是实施主体。遴选确定10个产粮大县为第一批示范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
3.注重品牌创建,加强宣传推广
调研中发现,多省都在积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性粮油品牌。目前,“吉林大米”“荆楚大地”“齐鲁粮油”“天府菜油”等大批区域品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省财政厅编制印发《吉林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吉林“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确定梅河口市、公主岭市等12县市为示范县,在新产品研发、低温冷藏库、生产工艺改造、产品质量追溯、销售渠道建设、品牌宣传推介等方面开展给予项目建设资金支持,提升企业示范带动能力。
四川省积极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集中打造“天府菜油”品牌,挖掘四川菜油价值内涵,明确品牌市场定位,构建区域公共品牌“标识”,强化公共品牌营销,突出“优粮优销”。
4.坚持科技引领,推动创新驱动
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离不开科技创新。在优质粮食工程实施过程中,各省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
山东省2018年共投入经费12.8亿元,用于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深加工产品产量占比明显提升。湖北省创新特色种植模式,打造以“虾稻”为代表的“双水双绿”特色优质粮食种植带。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成立技术创新组织,支持校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运用,强化人才支撑。四川省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高标准打造“天府菜油”产业创新联盟,搭建形成了5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安徽省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帮助燕之坊、燕庄油脂、天麒面业等企业争创国家粮食技术创新中心,组建面粉、植物油、杂粮、糯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全省粮油类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25个,省级研发机构40个、企业研发机构160个,拥有高新技术粮油企业52家。
三、完善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的建议
优质粮食工程的目标应是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支持对象要以龙头企业为主,做大做强龙头,优化产业结构。要着力推进粮油企业的兼并重组,支持鼓励粮食龙头企业扩大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供给,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搭建科企对接平台,促进重大实用粮食科技项目创新和应用。
(一)引导“优粮优产”,注重源头品质。围绕绿色优质粮食供给,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根据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结合各地特点,按“政府引导、市场主体、龙头引领、连片种植”的原则,引导种植结构调整,配合开展“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优质品种推广和品牌创建,夯实优质粮食工程的源头基础。
(二)大力推进粮食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建议在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奖补资金中专门列出一部分用于奖补集中种植优质专用品种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粮食种植合作社,支持“合作社+龙头企业+互联网销售”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三)积极组织开展交流研讨和培训。总结各地试点示范经验,围绕管理模式、三个子项的关系、经费补助方式、实施效果考核指标等,组织开展全国性的交流研讨,既交流经验,也解疑释惑。湖北省定期开展培训的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他们是由粮食部门协调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共同组织,县级政府领导参加,现场讲解答疑,同时,由实施较好的县在会议上进行典型发言。
(四)进一步研究优化考核指标。目前《“优质粮食工程”国家指导意见》中确定,粮食质检体系实现监测覆盖面提升到60%左右,全国产粮大县粮油优质品率提高到30%左右。但这些指标量化考核较为困难,特别是优质品率的提高很难测算,因为如果不能集中连片种植,单打单收单存,专门用途加工,即使种植再多的优质品种,也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和企业、农户双方获益。借鉴日本战后几十年来推进优质稻米种植的经验和做法,建议将优质品率度量指标改为优质品种集中度达到30%左右。即该县某粮种有30%左右的粮食种植面积是5~10个符合国标、行标标准的优质品种。
(五)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主体和建设内容需要因地制宜。从我国粮食种植品种和7大储粮生态区的自然条件看,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部地区等不同地区产后服务中心的建设内容和建设主体应有所区别。建议内容上,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以烘干设施为主,兼顾清理除杂、代收代储等设施,西部地区应以清理除杂设备为主,兼顾代收代储设施。建设主体上,有的地区适合以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主,有的则适合以加工厂为主,有的应以粮库为主。
(六)适应机构改革形势,明确县市级优质粮食工程实施责任主体。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后,粮食工作大部分在发展改革局负责,工作面临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抓的窘境。适应改革形势,抓好这项工程,建议明确由县级政府对工程负总责,并成立优质粮食工程办公室等临时机构,具体负责工程实施。
(七)研究确定适合分品种、分等级单收单储的仓型方案,并在工程中给予补贴加以推进。如农业合作社或产业化龙头企业适合建设300~500吨仓容的钢板仓。现有粮库要对高大平房仓进行划分小廒间、机械化进出仓作业,以及低温储粮的改造。
(八)开展节粮减损、健康消费宣传活动,推动“优粮优食”。2019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指南》,其中对粮油食品健康消费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粮食部门要结合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积极开展粮油食品消费营养健康宣传活动,引导消费者科学选购“米面油”,培养消费者购买食用中国好粮油的习惯,以消费端促加工环节减少过度加工,推动粮油食品消费的提档升级,为粮食产业“三链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为此,建议在优质粮食工程的“五优联动”之后再增加一个“优粮优食”,成为“六优联动”。
(调研组成员:李福君 李可 刘博文 李雯雯;执笔人:李福君 李雯雯)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