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唱响“湘”字粮油主旋律——访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亦贤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郑凯闻 编辑:李偲 2019-12-16 09:39:02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亦贤日前接受本刊专访,就建设粮食产业强省、做好粮食收储工作以及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等问题作了系统性解答。

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省

本刊:我们知道湖南是粮食生产大省,正在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省,请您介绍一下湖南主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张亦贤:湖南是全国粮食主产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对外输出粮食的两个省份之一。近年来,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立足粮食工作“主业”“主责”和“主攻方向”的“三主”定位和打造“千亿产业升级版”“粮安工程湖南版”“粮食经济提升版”的“三版”努力方向,大力实施湖南“优质粮油工程”和“新增粮油千亿产值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现代化粮油产业向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一是积极引导生产。发挥“洞庭湖渔米香”品牌优势和湘西、湘南片区生态优势,实行稻虾、稻鱼、稻蛙、稻鸭等“稻米+”综合种养,打造环洞庭湖和湘南片区优质粮油原料基地。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打造桃源、新田、江永等原生态富硒粮油基地,湘西、湘中小杂粮基地,为优质产品夯实种植基础。发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鼓励多元主体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积极入市,全省政策性粮食收购量从占全省收购总量的30%~40%下降到不足10%。

二是坚持品牌带动。培育壮大一批立足湖南、辐射全国的大型粮油企业,加强湖南粮油形象宣传,唱响“湘”字粮油主旋律,重塑“湘”字粮油新形象,不断唱响“稻作文化发祥地,伟人故里一品粮”的行业理念,推动湖南区域粮油品牌的宣传,集中展示湖南好山好水好粮油形象,提高消费者对湖南粮油的认知度,扩大“湘”字号粮油产品影响力;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每年在省内外组织多场次粮油产销对接会、湖南优质粮油产品推介会,集中展示湖南好粮油最新成果,扩大粮油产品外销;推动区域粮油公共品牌和优质粮油企业品牌建设,重点组建以“金健米业”为龙头的湖南省环洞庭湖地区稻米米业联盟、以“道道全”为龙头的湖南省食用植物油产业联盟。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扎实建设好22个“好粮油”行动计划国家级示范县、8个粮油产业发展特色县和重点县、6个省级示范企业,做强县域优质粮油产业,培育超大型粮油企业。

四是强化产后服务和质量保障。确保全省72个产粮大县429家左右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大力提升按“1+14+48”架构推进的省市县三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为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深入推动“五优联动”。紧紧围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创新完善举措,突出抓好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协同”,重点建设示范县市、特色园区、骨干企业、优质粮油工程“四大载体”,深入推进“五优联动”,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018年,湖南全省粮油产业实现加工业总产值1453.8亿元,同比增长6.8%,2019年全省粮油产业实现加工业总产值预估在1480亿元以上。截至目前,全省粮食行业拥有粮油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141家。全省14家企业跻身全国米面食品50强,拥有粮油类上市公司10家。常德的“常德香米”、益阳南县的“南洲稻虾米”、益阳赫山的“兰溪大米”相继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南洲稻虾米”今年10月份刚刚获得2019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类金奖,实现了中国稻米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本刊:作为国家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首批重点支持的省份之一,湖南这两年的实施情况怎么样?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张亦贤:2017年以来,围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咬定粮食产业兴旺这个目标,我们和省财政密切配合,主动作为,抢抓国家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宝贵机遇,连续三年总计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2.9亿元,带动地方配套投入32.4亿元,在全省推动湖南“优质粮油工程”的实施。

一是实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动粮食生产从量的积累向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转变。通过竞争性遴选,确定南县等22个县市区为“好粮油”行动计划国家级示范县、湖南粮食集团等6家大型粮油企业为省级示范企业、新田等8个县市区为探索建设现代粮油产业发展体系省级重点县或特色县。获得支持的示范单位依托品牌影响力,通过发展优质特色粮油订单生产,与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粮油生产方式从分散碎片化向适度规模转变,构建运行通畅、链条完整、管理优良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经营模式。2019年,全省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突破1250万亩,同比增幅超过10%。

二是建设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构筑粮食质量安全屏障。按照“1+14+48”的架构,在巩固和提升1个省级、14个市州级粮食质量检测机构的基础上,以产粮大县和人口大县(市区)为重点,建设48个县级粮食质量检测机构,支持配备相应检验监测仪器设备,建立覆盖全省的粮油产品质量测报、测评和动态监测体系,实现了“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安全有保障”的目标。

三是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打造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通过市州推荐,专家评审,截至今年10月底,共统筹安排72个县市区进行建设,实现了产粮大县的全覆盖。项目总投资11.9亿元,共建设粮食产后中心429个,建设日烘干能力达 61309吨。建设主体涵盖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民营企业、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

本刊:您认为湖南省的粮食产业发展存在哪些困难,政府将如何破解这些问题?

张亦贤:湖南粮食产业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过度分散碎片化生产方式影响,粮食流通的成本较高,导致产业发展中“小散弱”现象突出,粮油企业做大做强较难。二是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占粮食总产近90%的籼稻由于品种过多过杂不优,导致大米的品牌竞争力不强。杂粮、油茶等优势品种则由于商品量不足,难以形成市场影响力。三是发展动能不够。受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信贷支持乏力、政策支持方式呆板、发展路径不清晰等因素的影响,我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动能依然不强,亟待采取突破性的举措。

为破解我省粮油产业发展困局,我们按照抓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思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推动抱团发展。积极推动公共区域品牌建设,去年4月成功组建我省首个集产、购、销于一体的茶油全产业链联盟——中国•浏阳河山茶油产业联盟,今年以来,先后组建了“湖南省食用植物油产业联盟”“湖南省环洞庭湖地区稻米产业联盟”,倾力打造“洞庭香米”和“湖湘菜籽油”公共品牌,为湖南粮油产业抱团发展搭建更大平台。

二是推动融合发展。围绕“三链协同”,鼓励优势粮油加工企业直接介入粮食生产前端,通过订单或流转土地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同时,积极拓展终端市场建设,发展粮油第三衍生产业,力促粮油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截至2019年,全省粮油加工企业订单或基地面积突破2200万亩。

三是用好金融活水。鼓励优势粮油企业与金融资本全方位、宽领域深度对接,扩宽融资渠道,用金融活水激活企业内生动力。全国粮食、挂面、菜籽油、茶油第一股均出自湖南,全省现有本土各类粮油上市企业10家,成为行业发展的翘楚。

四是坚持产研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政”有机结合,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目前,全省拥有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发平台,187家粮油企业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11家企业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40多家粮油企业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做好新形势下粮食收储工作

本刊: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环,当前国家正深入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请问湖南省是如何推动这项改革在湖南落地并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收储工作的?

张亦贤:我省始终坚持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方向,通过调整托市收购启动程序、把食品安全指标首次全面引入收购环节、适度降低超标稻谷收购价格、对重金属超标稻谷处置费用由省市县分担省级财政逐步退坡、先完成储备粮轮换收购再根据需要精准弹性启动托市收购这“五手”,释放了注重质量的强烈信号,倒逼地方抓结构调整和种植优化,着力提升粮食产业市场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市场化收购和储备轮换收购为主、精准弹性启动最低价收购为辅”的全新粮食收储机制基本建立。根据国家粮食直报数据,我省推行收储制度改革前,2013-2016年年均市场化收购量667.5万吨、占比70.5%;推行改革后,2017-2018年年均市场化收购量753万吨,占比90.6%。2019年,全省早稻市场化收购量154.3万吨,占比高达94.8%。在收购主体上,既有粮库、粮食贸易商等专门收购,又有粮食加工企业收购,还有粮食经纪人、小型贸易商的地头收购,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极大地满足了农民多样化的售粮需求。

二是市场化引导生产机制凸显,早稻生产呈“量减质优”态势。随着稻谷收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今年早稻生产中,各地主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双改单”趋势明显,早稻生产呈“量减质优”态势。

三是地方政府抓粮管粮积极性显著提高,粮食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实。通过持续推进收储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市县政府“两眼向上”“一托了之”的传统思维,注重拓宽粮食市场化购销渠道,积极引导农户种植适销对路品种和发展区域大米品牌,部分市县财政还对粮食流通和加工环节进行费用补贴,促进粮食购销。

本刊:当前秋粮收购正在进行中,与往年相比,今年湖南的秋粮收购呈现出哪些新特点?为做好秋粮收购工作,保护好农民利益,湖南有什么具体举措?

张亦贤:今年我省中晚稻生产情况总体良好,在大获丰收的同时呈现出“优质优价”的特点,目前普通中晚稻市场价格在120元/百斤左右,普通优质稻价格在126元/百斤左右,中高档优质稻价格在130元/百斤以上。

一是抓收购政策落实。在长株潭地区实行先检后收,其他市州先收后检再转,鼓励有条件的市州试行先检后收,抓好超标粮食处置价差财政退坡政策、储备粮结构调整、优质稻轮换等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

二是抓收购秩序。通过“四不两直”暗查暗访等手段,强化对粮食收购活动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先收后转”“压级压价”“打白条”等损害种粮农民利益和“转圈粮”“以陈顶新”等损害国家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抓为农服务。坚持收购准备工作标准化、收购结算标准化、检验流程标准化、粮食整理流程标准化、收购人员标识标准化。通过增设收购网点、预约交粮、错峰交粮、早开门晚收秤等措施,切实解决好收储制度改革后农民售粮“排长队”问题。同时,全面启用国家局研发的“易粮通”微信小程序,并在农发行系统推进“客户群”建设,为售粮农民与收储企业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抓住加快推进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点

本刊:目前,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正在加快推进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您认为改革和转型的关键点有哪些?湖南是如何落实的?

张亦贤:我认为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的改革转型主要有4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管理的体制机制,确保粮食储备安全。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的第一要务,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近年来,湖南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全力推进稻谷收储制度改革,基本实现由内“政策市”向“市场市+政策市”转变;着力健全静态和动态结合、原粮和成品粮共存的粮食储备体系,建成了覆盖全省、功能齐全、信息共享、多级联动、互联互通的现代智能粮食管理系统,实现“粮食进出可知、粮温粮情可调、粮源粮质可溯、资金流向可查、库区安全可控、粮政管理可循”的目标。我省将抓紧修订完善安全储粮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管理细则,配合有关部门调整优化地方储备粮规模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温储粮技术探索和体系建设,切实扛稳确保粮食储备安全的重任。

第二个关键点是要围绕粮食流通管理现代化,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粮食流通管理现代化是深化改革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产、购、储、加、销各个领域的变革,这不是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一家之力就能完成的,只有用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这个抓手,带动地方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共同把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我省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工作,省政府将落实责任制情况纳入省对市州政府重点督查激励范围和市县绩效考核范围,开全国之先河。今年以来,我们严格按国家要求开展省对市州的考核,顺利完成国家对我省的考核。

第三个关键点是要进一步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现代粮油产业体系。湖南一直以来都把“强产业”作为粮食工作的重头戏来抓,通过深入实施“优质粮油工程”、积极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打好“三大战役”力促湘米出湘等工作,着力构建运行通畅、链条完整、管理优良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千亿产业”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切块重点安排支持“好粮油”行动计划县区和重点企业,持续放大前三年“优质粮油工程”带动效应;全面打响“湖南粮油”品牌提升行动,切实提升湖南粮油的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推动湘字号粮油走向全国;大力实施“科技兴粮行动”,在全行业推进卓越绩效管理,通过培育省长质量奖申报单位等方式,引导行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四个关键点是要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构建地方战略和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地方战略和应急物资管理是机构改革赋予我们的新职能,也是我们目前工作中一块亟需补全的“短板”。依据机构改革明确的职责安排,我局新组建了物资与能源储备处,积极推进职能移交,完成了省备灾减灾中心的移交;与省应急管理厅会商,联合印发了《湖南省救灾物资使用管理联动机制》;积极参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规则、省防汛应急预案等文案的修订;健全完善了应急调运联动机制,出色完成了江西、湖南洪涝灾害,湘西保靖县火灾等调运任务。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协调理顺与省直相关部门、市州的协同联动关系,进一步完善物资储备管理和应急调运的制度机制,共同推进物资和能源储备体系建设,并依据我省防汛、抗旱、救灾等工作实际,认真做好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准备,确保物资数准质优,应急保障有力。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郑凯闻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