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透支的土地“喘口气”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顾江冰 编辑:李偲 2019-11-19 08:18:44
时刻新闻
—分享—

让透支的土地“喘口气”

——来自全国轮作休耕耕地质量监测推进会上的声音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组织的全国轮作休耕耕地质量监测推进会在贵州举行,来自全国十余个省份的土肥站、科研院校的三十多位专家和从业人员对2016-2018年轮作休耕试点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和试点成效进行逐项检查交流,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对策。

政策先行 轮作休耕有条不紊推进

轮作休耕制度是国家对耕地地力提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轮作,即在同一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休耕,即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采用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以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让耕地实现休养生息,使透支的土地“喘口气”。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同年原农业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能力建设,定期监测评价轮作休耕耕地质量情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要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当前粮食供求相对比较宽松,要在一些资源利用强度过大和生态脆弱区域开展这项工作,采取用地养地结合的方式,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巩固提升产能。”耕地质量检测中心监测评价处处长任意说。

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轮作休耕试点区域已从2016年的4个上升为2019年的8个,轮作区域包括东北冷凉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等3个区域,主要路径为玉米大豆轮作、马铃薯与胡麻、杂粮杂豆等轮作以及稻油、稻菜、稻肥等轮作等方式。休耕区域涵盖河北地下水漏斗区、黑龙江寒地井灌稻地下水超采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等5个区域,主要技术路径为种植绿肥、休耕冬小麦、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式。截至2019年,共有13个省(自治区)参与轮作试点,7个省参与休耕试点,试点面积也从2016年的616万亩上升至今年的3000万亩。

轮作休耕着力于耕地地力提升,在日常监测耕地物理质量,关键指标和技术问题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图生认为,耕地土壤物理质量指标评定既要有简单指标,也要有复合指标,包括对土壤的耕层厚度、侵蚀速率以及田间持水量和水分特征曲线等要素的分析。“质地是土壤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决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影响所有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和过程,是评价土壤肥力和作物适宜性的重要依据。”

“轮作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改善的效果明显,且两年轮作效果比一年轮作突出,吉林省中部区域以前没有或较少种植大豆,轮作后大豆种植对耕地质量改善有明显向好趋势。”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高级农艺师杜东明在会上说。

监测评价 七个指标体现耕地变化

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和种植业管理司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区域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的通知》。强调布点时要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耕地质量、管理水平、轮作休耕技术模式等因素,结合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等工作,科学布设耕地质量监测点。另外在自然条件相似且区域相近的非轮作休耕耕地上设置对照监测点,比例不低于10%。据资料显示,第一批试点三年监测点数和对照点数分别达到了1396和710。

根据相关要求,轮作区和河北地下水漏斗区、黑龙江寒地井灌稻地下水超采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每1-2万亩耕地设立1个监测点;湖南重金属污染区、西南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每1000-5000亩耕地设立1个监测点。

“开展监测评价工作时要进行初始监测和年度监测。初始监测指标主要包括位置信息、土壤立地条件、地貌类型、气候状况等;年度统一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土壤物理属性、常规养分、种植制度、作物产量及肥料投入等。同时根据本地区的轮作休耕模式,遴选部分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区域性特征监测。”耕地质量检测中心监测评价处助理农艺师曲潇琳说。

目前,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主要依靠第三方购买服务机构、试点地区的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机构共同开展。按照要求,各试点省份要在元旦前报送数据。1月底前报送初始、年度监测报告。试点结束后6个月内,报送专项监测评价报告。

“报告编制上要从土壤的物理指标、pH值与盐分指标、有机质与大量元素指标等七个方面加以归纳,体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结果及原因。”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卢昌艾说。

休耕模式 推广还需体现因地制宜

轮作休耕制度实施3年多来,各试点省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休养”方式,为土壤恢复利用生机提供技术支持。

“2016年以来,河北省由单纯的季节性休耕扩大为轮作和季节性休耕两种模式。监测结果表明,3-5年休耕后,季节性休耕试点区平均减少灌水3.6次,每亩节水173立方米,休耕100万亩节约化肥投入达6万吨。”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刘克桐说。同时河北省财政按照1个监测点及对照监测点1万元标准予以补贴,随休耕试点面积扩大、监测点增加而加大资金投入。2017-2019年累计补助试点区达511万元。

除了河北地下水漏斗区,轮作休耕也为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带来了耕地质量的有效改善。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农艺师贾蕊鸿介绍,作为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的唯一休耕试点省份,甘肃省休耕三年来土壤有机质从2016年的10.2g/kg上升到2018年的13.2g/kg,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侵蚀模数从2016年的2500吨/公顷·年下降至2018年的500吨/公顷·年,盐碱地土壤盐分由2017年的0.07%下降到2018年的0.06%,休耕改土培肥、耕地质量提升效果较为显著。

“下一步我们将对20万亩已经完成休耕的土壤开展监测评价,也会对复耕的地块进行跟踪。”贾蕊鸿说。

另外休耕模式的推广还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作为2016年就确立的重金属污染区,湖南省采用治理式休耕,将休耕、治理、培肥建构为“休治培三融合”模式,对高富集镉作物品种进行筛选试验,通过落实“春季深翻耕+淹水管理+秋冬季旋耕+绿肥”的技术路线,提高了基础地力,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耕地地力平均提升了0.8个等级,土壤微生物种群开始恢复,效果开始显现。

不过,轮作休耕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云南等部分试点省份面临着轮作面积相对偏少、轮作模式多而杂、休耕地块分散、种植模式差别大的情况,会形成管理粗放、效益不高的局面。需要培育轮作主导模式,从基础的作物搭配到总体的管理体系,体现出该项制度的优越性。另外甘肃、江西等省提出应加强对农民的轮作休耕知识宣传、培训工作力度,弥补他们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的短板,同时还要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确保收入不减少、生活有保障。

“轮作休耕要强化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工作。确保第三方检测单位提交的质量监测数据质量,检测单位要尽量集中固定,必要时做到事前事后考核。强化结果分析,结合试点地方特色健全报告制度。”任意说。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顾江冰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