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粮食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畅谈《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阔步走上中国粮食安全之路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粮食安全成就,充分展示粮食产业的美好未来,坚定提出粮食安全的政策主张。经济日报特邀地方粮食部门负责人、业内专家学者,就白皮书内容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畅谈我国粮食安全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白皮书宣言铿锵有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个粮食安全方面的白皮书最近发布了,我们向世界宣告: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中靠自身力量养活了中国人,也把中国市场公平地向世界开放。新时代中国托起的粮食安全责任,不仅不以损害他国粮食安全为前提,而且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粮食安全经验,为全人类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996年中国粮食问题的白皮书,从历史视角论证了中国粮食安全领域的成就非凡,中国的粮食安全也绝不会损害他国或者地区的粮食安全。20多年过去了,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从5亿吨以上提升到6.5亿吨以上的水平,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20多年来,特别是2008年前后的世界粮食危机,中国虽然也曾出现过个别粮食品种等食物供求偏紧状况,但并没有到国际市场上抢粮,充分证明中国始终是全球粮食安全的积极贡献者。立足国内,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把解决14亿中国人吃饭问题始终摆在突出位置,端牢中国人饭碗,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食,这是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坚定不移的立场。
20多年来,随着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适度进口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履行入世承诺和双边多边农业相关协议,不断地有序开放粮食等农产品市场,让世界更多国家有机会将农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
开放农产品市场,开放农业投资领域,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放弃一切农业支持保护手段。中国一方面会适应国际规则调整市场价格支持等的“黄箱”政策工具,保留的“黄箱”政策工具也会让其支持力度符合相关双边和多边约束规定;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谈判和农业规则改革,切实解决现有的农业规则不合理不公平等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所长、研究员 姜长云:
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此次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清晰显示了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发布以来,中国推进粮食安全的重大进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让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创新是引领中国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中国推动“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的基本经验之一。如中国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注重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推进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稳步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协调是建立全方位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内生要求。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创新完善、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等举措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协调发展,有利于统筹优化粮食产业链建设,促进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储备、应急能力协同发展。构建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也要求协调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关系。
绿色应成为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普遍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退耕还湿试点等,加快了粮食安全绿色发展。
开放助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越走越宽。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主动与世界分享粮食安全资源和经验,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
共享是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问题,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重点贫困群体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贫困人口的民生福祉显著增进。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姚惠源:
安全保障达到更高层次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向世人宣告,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世界近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消除饥饿目标,成为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
从数量看,我国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完全没有问题。白皮书指出,我国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口粮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这几年我国生产的稻谷和小麦总产量均在3.3亿吨以上,保证我国口粮安全不成问题,多出的稻谷、小麦和2亿多吨玉米可以用于饲料和工业用粮。
从质量看,我国正在迈向更高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由温饱转为小康,对口粮的需求更加注重绿色、安全、营养和健康,口粮消费中要有80%的优质米面和20%的全谷物、杂粮与薯类,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白皮书指出,未来中国将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发挥粮食加工引擎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做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满足人民对优质绿色粮油产品的消费需求。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增加优质粮油产品有效供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新举措,符合粮食经济运行规律,能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中不仅主要装中国粮,而且主要装安全营养健康的优质大米、面粉和优质杂粮薯类全谷物食品,把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 李广禄:
首都粮供有保障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特大型城市和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保障责任重大。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为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粮食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北京市不断巩固和拓展粮源供给渠道,持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在主产区建立了稳定的粮源基地,确保了首都粮源充足稳定供给。二是粮食调控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北京市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总仓容580.9万吨,有效仓容562.5万吨,油罐总容量23.5万吨。市储备粮粮油充足,粮食储备宜存率连续多年100%。形成了26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875个应急投放网点组成的应急储备、加工、配送体系。三是农业种植结构深度调整。北京市立足市情粮情,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有序调减粮食种植面积,腾出粮食市场空间,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主产区和主销区协调发展、互利共赢。
粮食供给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一是粮食品质不断提升。北京市与粮食主产区合作,引导产区发展绿色优质粮油生产,为北京市提供品种多样的优质粮食产品。二是粮食产业转型发展。北京市聚焦销区实际,在抓“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过程中注重“尾”的壮大,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过程中,注重仓储、加工、流通环节链条的强化。建设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支持连锁便利店搭载主食产品,完善粮食便民服务功能。推动北京粮食加工进产区、港区,同步在产区开展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京津冀粮食产业协同发展。三是粮食安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完善首都粮食库存检查方式方法和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加快建设首都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推动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防止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 王伟华:
齐鲁粮油作后盾
山东是粮食大省,粮食生产消费、收储流通、加工转化总量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中,山东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坚决筑牢粮食安全基础。山东省地方储备粮规模从2012年末的337万吨增至2018年末的492万吨,地方食用油储备规模从2012年末的6.6万吨增至2018年末的7.5万吨,成品粮储备库存达到11.4万吨,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更加稳固。建立健全库存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确保粮食储备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综合性粮食电子政务平台,率先完成国有粮库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二是切实增强粮食流通能力。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鼓励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大力开展粮食产销协作,全省粮食收购量从2012年的6548万吨增至2018年的8578万吨,销售量从2012年的3995万吨增至2018年的5732万吨,粮食购销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山东省地方粮食企业完好仓容达到4127万吨,以济南、枣庄、滨州、日照等地为重要节点的现代粮食物流网络初具规模。
三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2018年,山东省粮食产业总产值达到4016亿元,排名全国第一,产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做法是,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认真抓好“中国好粮油”行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检体系3个子项建设,引导种植优质粮食品种,增加绿色粮油产品供给,降低粮食产后损失,严把粮食质量关,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强力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推进“政府+区域+企业”三级品牌战略统合,让更多的山东粮油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
山西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丁文禄:
山西小米助小康
山西发挥杂粮特色优势,以杂粮产业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仅“山西小米”产业联盟企业就建立了36万亩基地,辐射农户达8万余户,稳定就业4000余人,农户最高增收3000元。
过去“小米加步枪”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小米助小康”正成为山西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之路。
一抓载体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重点建设1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市和13个“好粮油”示范县。投入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20个县杂粮加工企业仓储设施建设,满足杂粮季节性生产、仓储、加工和营销需求。
二抓品牌建设。省政府实施杂粮振兴工程,成立“山西小米”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办法》《商标授权使用管理办法》,投入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品牌建设。组建“山西小米”企业联盟,编写《山西小米志》,举办“山西小米”北京、天津、成都专题推介会,扩大品牌影响力。
三抓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省级杂粮交易平台,创新杂粮产销衔接,支持大同、忻州建设粮食交易市场,依托太原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筹划建设“中国杂粮交易网”,畅通杂粮交易渠道,引领全国杂粮网上交易,发布全国性杂粮“产购储加销”权威信息。
四抓标准引领。组织种植、加工、食品检验等领域27名专家组建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标准化建设方案》,推动《山西好粮油生产质量控制规范》《山西小米种植技术规范》等列入地方标准项目。
五抓科技创新。出台《“科技兴粮”实施意见》,支持山西农业大学“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太行明珠”即冲即食小米粥、“沁州黄”早餐营养米粉、老字号“太谷饼”等一批杂粮功能产品得到消费者高度认可。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 赖应辉:
福建水稻保供应
福建人多地少、山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产销缺口超过1600万吨,粮食自给率仅为23%左右。同时,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粮食消费需求旺盛,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任务异常艰巨。多年来,福建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走出了一条主销区确保粮食安全的新路子。
首先,坚持内外并举做好“大粮源”文章。福建立足缺粮省实际,积极推进粮源渠道多元化,破解产不足需矛盾。着力保护本地粮源,实施储备订单粮食直补政策。大力拓展省外粮源,支持鼓励省内粮食企业“走出去”建立粮源基地。
其次,坚持建管并举做好“大储备”文章。加快标准化粮库建设,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统一规划建设绿色节能环保的现代化高标准储备仓,同时,鼓励引导农户储粮。
再次,坚持量质并举做好“大消费”文章。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治理“餐桌污染”加强粮食质量监管,让人民群众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吃得放心。
最后,坚持惩防并举做好“大安全”文章。保障生产安全。健全“人防、物防、技防、联防”机制,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障应急安全。全省确定应急粮食加工企业166家,确定应急供应网点1466家,实现全省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1109个乡镇街道应急供应网络全覆盖,完善应急供应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