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在日前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中警告称,经济放缓和衰退正对许多国家的粮食安全形成挑战,实现“零饥饿”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报告显示,当前,17.2%的世界人口,即13亿人,缺乏定期获得“营养充足的粮食”的机会。2018年,全球有33个国家的9600多万人口遭受了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这些国家存在失业率上升、货币贬值、粮食价格高企等多种经济问题,其中27个国家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经济整体增速出现了放缓。
经济下滑只是威胁粮食安全的一个驱动因素,但在许多情况下,经济问题会严重加剧粮食危机,并延长危机时间。因此,保持经济增速至关重要。
对大宗商品贸易过度依赖的状况也需改变。大多数经济放缓的亚、非和南美等大洲的国家十分依赖大宗商品贸易。因此,2003年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反复波动,尤其是2011年后价格连续五年大幅下降,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粮食安全问题随之凸显。
从出口来看,大宗商品价格走弱会导致这些国家公共财政状况恶化,从而削减对农业的相关保障性支出,间接威胁粮食安全;从进口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些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从而引发包括食品价格在内的国内物价上涨,因此出现的通胀压力也是造成国内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个国家的粮食是否安全取决于国家的富有程度,但仅凭经济增长还不足以从根源上保证粮食安全,减少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同样至关重要。
土地、金融、教育和卫生等资源分配越不平等,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就越困难,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吃饱饭”。联合国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在过去15年里,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大幅加剧,而严重粮食危机的发生率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高的国家几乎是程度低的国家的三倍。
考虑到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并不乐观,尤其是当前包括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内的许多国家甚至出现了停滞,未来粮食安全可能会进一步受到影响。应对这项风险,各国政府需要积极推行经济和社会托底政策以保障粮食安全。
经济已经放缓的地区,要积极推进包容型结构转型,推动经济多样化,摆脱对大宗商品的“依赖症”,同时推动减贫。经济并未放缓的地区要做到未雨绸缪,利用好政策工具加强各级储备,增强抵御冲击的能力,并创造更健康的粮食环境,以确保经济出现动荡时能迅速复苏。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第二项目标就是“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吃饱饭”问题曾被一些人称为“世纪难题”。但在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道路。新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可以说在联合国推进实现这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林远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