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早稻收购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局部地区已启动托市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也在常态化进行,成交持续保持高水平。虽然今年最低收购价中晚稻首次竞价销售时间较上年推迟了两个月,但由于政策措施得当,拍卖成交同比大幅增加,截至目前,最低收购价稻谷成交已超1000万吨,刷新纪录已无悬念。
早稻托市收购或创新低
今年新季早稻开秤以来,收购价格持续小幅上涨,主产区大部分地区价格均已上涨到最低收购价附近,目前逐渐趋于稳定。
安徽自8月15日起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这是今年第一个启动托市收购的主产省份,也是安徽省时隔两年之后再次启动托市收购。自2013年以来,虽然国内早籼稻产量一降再降,不断创出新低,但由于早稻走势低迷,需求下降更快,我国已连续7年启动了早稻托市收购,但托市收购量持续降低,今年或将再创新低。
早稻产量预计再创新低。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农业农村部等的调查分析来看,今年我国早稻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将出现“三降”,且总产量降幅预计较大。早稻产量下降,新稻供应压力也将下降,有利于减轻收购压力。
今年早稻实际托市收购时间缩短。今年率先启动托市收购的安徽省,较上年第一个启动托市收购的江西晚了一周时间。虽然早稻托市收购结束时间要到9月30日,但早稻收购旺季一般是7月下旬到8月15日。上年截至8月15日的收购量为438万吨,占总收购量的56.2%。旺季之后启动托市收购,由于大部分农户稻谷已出售,预计托市收购量将难以增加。如湖南早稻产量居国内第一,占国内稻谷产量26.4%,2018年8月16日启动托市收购后,当年该省的托市收购量仅占国内的19%。
今年启动托市收购的省份偏少。2013年至2016年,早稻主产区一般有4个以上省份启动托市收购,2017年至2018年有两个,为湖南和江西,分别为国内第一和第二早稻生产大省。而今年截至8月20日,也只有安徽一省启动托市收购,且安徽省早稻产量2018年为112.6万吨,仅占当年国内产量的3.9%。如果今年只有安徽一省启动托市收购,预计今年早稻托市收购量将大幅下降,甚至可能不到上年的1/10,或将创下自早稻托市收购启动以来的新低。
全年稻谷托市收购或大幅减少
随着大米需求逐渐走出淡季,稻米市场也开始逐步企稳,局部小幅上涨。8月20日,杭州粮油批发市场安徽产普通粳米批发价3840元/吨,安徽产晚籼米批发价4020元/吨,江苏产优质粳米批发价3940元/吨,周环比均上涨20元/吨。安徽巢湖国标三等普通粳稻市场收购价2400元/吨,湖北荆州新季“丰两优”稻谷市场收购价268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
当前稻米市场逐步企稳,市场信心相对稳定,加上今年早稻托市收购量将大幅减少,预计全年稻谷托市收购大幅减少的可能性较大。
今年稻谷产量将继续减少。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8月份预计,2019年稻谷产量为2.106亿吨,同比减少546万吨,将是连续第二年下降,新稻供应压力将有所减轻。
稻米需求增加。预计2019/2020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1941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80万吨,增幅0.41%,连续四年增加,利于减少托市收购压力。
大米出口增加。1月至6月累计出口大米14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70.5万吨;累计进口大米127万吨,同比减少51万吨;累计净出口大米20万吨,同比增加121万吨,一改多年来的大米净进口局面。据此测算,预计全年大米净出口将较上年增加200万吨以上,折合稻谷约300万吨,这也将减轻国内稻米市场的压力。
稻谷拍卖成交破1000万吨
上周三个场次竞价销售共投放稻谷290.9万吨,周环比减少0.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7.6万吨;实际成交量53万吨,周环比增加15.6万吨,同比大增37.8万吨;成交率18.2%,周环比增加5.4个百分点,同比大增12.4个百分点。
截至8月20日,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成交总量已达1006.2万吨,轻松突破了1000万吨大关,比上年全年成交量还高150.2万吨,与2017年创下的拍卖成交纪录仅一步之遥。按照近期的拍卖节奏,若不出意外,截至本周五,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累计拍卖成交量就将改写历史。
稻谷去库存拐点为时不远
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成交量大增。按照往年惯例,最低收购价中晚稻拍卖一般截止到9月底,目前还有将近6周的拍卖时间。预计后期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成交出现大幅减少的可能性不大,全年成交量有望超过1200万吨,乐观预计甚至可能超过1300万吨,比2018年全年成交量增加350万~450万吨。
稻谷托市收购量预计大减。由于今年稻谷产量预计下降546万吨,大米需求增加80万吨,净出口同比增加300万吨,三项合计达926万吨。
考虑到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成交量将增加350万~450万吨,简单推测,今年稻谷托市收购量预计较上年减少476万~576万吨,新增库存将比上年减少900多万吨。预计今年不太可能迎来临储稻谷库存下降的拐点,但明后年有可能真正迎来政策性稻谷库存下降的拐点。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郑红明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