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公布了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1.12元,比上年下调0.03元。这是小麦最低收购价继2018年调整后的第二次调价。尽管两次小麦最低收购价调低的幅度都只有0.03元,但其释放的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信号却十分明显。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与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迫切要求。从近几年实践看,国家在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始终遵循原则,保持正确方向。一是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稻谷和小麦作为口粮品种,自给率要求高,要把“保供给”作为完善政策的基本底线。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促进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有效反映市场供求,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提质增效,保护好粮农基本利益不受损、提质能增收。三是坚持价补分离,增强政策弹性。按照价补分离原则,逐步退出政策的增收功能,完善实施机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弹性。四是坚持稳中有进。保持政策框架基本稳定,稳妥推进改革,加强政策协同。
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调整完善,明确释放了政策改革信号,改变了价格水平只升不降的市场预期,农民根据市场价格信号扩大优质粮生产;有效激发了贸易商、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产业上下游的协调发展;托市收购量大幅减少,政策的托市机制已趋于回归托底功能,突出兜底线、稳预期的政策定位。这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与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粮农来说,今后不再单纯追求产量,而是更加追求品质的提升。
近几年,国家逐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注重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积极稳妥、稳中有进,较好地把握了政策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既坚持市场导向,又注重发挥政府支持和调控作用;既促进了农业调结构、减库存、提质量、增效益,又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
(作者程国强系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程国强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