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1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农作物秸秆,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十分宝贵的生物质能资源。有学者算过一笔账:如果能将秸秆在农村就地变为国家急需的工业原料,实现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将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如果能转化我国每年7亿多吨秸秆的50%,将是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前景十分诱人。不过,农作物秸秆处理和综合利用这片蓝海挑战与机会并存,需要技术,也需要智慧。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认为:
张子雨:立冬已过,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遇到一个问题:秸秆咋办?最传统的焚烧处理并不符合现在的环保要求,而且《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规也已规定,焚烧秸秆要被罚钱甚至拘留。
对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央财政每年都安排上千万扶持资金,这也给探索秸秆利用的新方式提供了新的动力。
实际上,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秸秆综合利用的办法至少有10种以上,如果利用充分,其实秸秆一点都剩不下。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会产生7亿多吨的秸秆,秸秆处理的市场规模可能高达10亿元。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不但能够产生收益,还可以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有了这么多的利用方式,为什么秸秆的处理现在还存在各种问题呢?这可能是市场问题。秸秆利用的商业化方面,目前还没有产生知名的大型企业。在现有的环境中,围绕秸秆还是有不少探索的空间。在成都就出现了一些专门收购秸秆的人。有人说,勤快点的人一个月能挣1万块钱。这些秸秆被专门送到生物技术公司,公司会把秸秆用机器打碎、加工,就变成了很好的有机肥。吉林则已经有了一些秸秆炭化还田的环保项目。可见,只要愿意去办法,秸秆处理就能带来新机会。
不过要利用这些机会,必须有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如何贯彻好秸秆循环利用的政策,需要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推动,把秸秆处理提到适当的高度上,是相关工作能够完善开展的一大基础。
另一方面,秸秆处理的市场是巨大的,如何开发要靠市场参与者探索。收购,加工处理,物流运输等都蕴藏着丰厚的经济效益。
来源:央广网
编辑:李偲